北京: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

北京: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

摘要: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历来关注政治和社会。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老子·第79章》,下文只列章号)如何铲除剥削、压迫、腐败制度这些“大怨”?《淮南子·原道训》总结说:“治在道,不在圣”,就是说需要“以道治国”。

面对全球政府、市场调控常常失灵,20世纪90年代全球兴起了治理思潮。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可否发挥积极作用,要看它服不服中国的水土。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有丰厚的治理思想土壤。《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百家都是“务为治者”,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治道”传统。

行“王道”,以此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孔子明王道”。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据《尚书·洪范》,“王道”与“帝道”、“霸道”不同,可以成就公平正直的社会。

儒家治理哲学的内容主要有:其一、“以礼治国”。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记·曲礼上》说,放弃礼,则道德、风化、法律、人伦、教育、军政、宗教都会失灵。实际上,礼仪制度是社会风俗和认知长期进化的产物,成为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办法是顺理成章的。其二、礼制与德治相配合。儒家注重物理、事理、心理、情理的交融,不尚空谈,寓礼于教,仁礼结合。其三、角色和责任统一的伦理。儒家深信民本主义,孟子说民贵君轻。民本有上下协同治理的意思。《大学》将个人的正心、诚意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绑到一起,将天下平治落实到社会成员的身上。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指出每一种社会角色都要担当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其四、儒家追求永久太平的理想。儒家讲 “大同”、“小康”。“大同”社会中天下一家、天下为公,是一个自然平等和利好共享的社会。“小康”是“家天下”社会。家天下时期必须用礼仪治理。儒家为社会治理制定了理想的蓝图,见于《周礼》。其五、儒家认为缔造现实的美好社会是可能的。这要靠重用贤能之士,使人转变成君子。其六、战国末期,儒家逐渐除去迂阔的特征,转向治理的现实和效果。荀子开始提倡隆礼重法、化性起伪。后世儒者为了经世致用,认同儒法合流,乃至步入庙堂、介入社会,为社会治理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