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吕氏春秋》的治理思想。《汉书·艺文志》说,《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1)体系博大。建立了一个阴阳五行的宏大架构。“十二纪”本着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总纲领,建立了一个阴阳五行的施政系统。这个系统依照阴阳五行变化的时空顺序,囊括天地人神和万物,将各种社会、政治和人的活动纳入一个教令模式。这个体系标示着中国宏观治理的高度。(2)兼收并蓄的论证。没有天生的“亡国之主”和“贤主”,治理的好坏要看能否集合更多的智慧和优长,所谓:“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该书认为百家侧重点不同,明君应当扬长避短,能“齐万不同”(《吕氏春秋·不二》),善于利用,“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吕氏春秋·执一》)
治理思潮有可能使得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和治道传统获得新生。治理哲学和中国古代治道都主张重视人民和社会自主治理。这给当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提出了重要的任务。严复曾经说:“是故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民智、民力、民德三者是自强之本,“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如果我们要回归社会,推行共同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化正能量,就需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日新公民——日新其德、日新其能。
(作者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