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好坏要看能否集合更多的智慧和优长
儒、道、墨、法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不同途径,其思想各有偏颇得失,所以战国兴起了杂家。杂家有三大宝书,即《管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杂家是形式杂而精神不杂,是历史上化思想为治道的渊薮。这里扼要介绍《管子》和《吕氏春秋》的治理理念。
(一)管子学派(管仲学派)。该派是田齐扶植起来的,旨在发展管子思想,荟萃百家,改革强国,完善治理,复兴姜齐霸主雄风。(1)礼法兼用。《管子》的主体思想是社会和国家治理,核心是齐法家。齐法家在总体上不像鲁国那样纠结于宗法制的周礼,也不像三晋法家那样绝弃礼义仁恩,而是存礼用法。在对礼的继承和发扬方面,《管子》说:“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齐法家也重法,《管子·任法》云:“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难能可贵的是,齐法家对法的有限性有清醒认识。《管子·小问》篇记述,齐桓公请教管仲如何能征服人民,管仲不客气地回敬说:“此非人君之言也”;齐法家还反对法律的严苛和繁重,《管子·正世》认为,如果人民不堪重负,则“诛罚重而乱愈起”。(2)以民为本。管仲学派善因人情,强调民心、民力、民利的重要性。今日“民情”、“民心”、“民意”、“民事”、“民利”、“民养”、“富民”、“民富”、“民用”等,都是《管子》的常用语。“以人为本”这个著名的命题即出自《管子·霸言》。《管子·治国》说:“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牧民》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天人贯通。阴阳、五行观念在《管子》中首先合流。《管子·四时》以阳阴配生杀、德刑,说“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管子·五行》要求“人与天调”。阴阳五行是古人整体与动态思维的模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4)治理思想很系统。它提倡分层次管理,认为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治理不能错置,所谓:“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管子》对国际、国家、行政、市场和经济、农牧业、土地、军政、舆论、文化、价值观、教育等众多方面的治理都有详细论述。(5)民风建设。《管子·八观》说,“入州里,观习俗,听民之所以化其上。而治乱之国可知也”,意思是观察地方风化,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国情是治是乱。《管子》要求统治者制定政令时体察民情、尊重风俗,注意“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