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人如何补好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上的“钙”,仅靠短时间的、一阵子的、几个阶段的、心血来潮式的理论学习、对照检查、整改落实是不够的、远远不够的。要当成基本功来练、家常饭来吃,就要改变说教的方法、强逼硬灌的方法、动不动就清除异己的方法,采用说理的方法、启发自觉的方法、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
一、坚持务实论才能补得准
在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三种不同的论调:远大论、速胜论、务实论。速胜论者,因为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险估计不足,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远大论者,又因为耽于幻想,不切实际而形不成广泛的吸引、普遍的跟随,同样使党的事业遭受挫折。唯有将远大理想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考虑时,才突破了现实的困境,冲破了重重迷雾,把党的事业乘胜推向前进。
客观上,党的事业并非一直处在远大理想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的理想状态。党的队伍中,客观存在一批远大论者,党的事业也确实需要有远大理想。有远大理想,才不会被眼前利益迷惑,才不会被短期利益、目标左右。遇到前进障碍时,才不至于因为退缩而失败。远大论者的错误,在于忘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因而,容易因为不切实际而使自己失败。部分远大论者,很容易演变为速胜论者。
速胜论者,是理想信念最不坚定的一群人。欲速则不达。因为速胜,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也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思想和行为。在党90多年的前进路上,速胜论者造成的危害最多,损失最大,引导起来也最不容易。比如:“左倾路线”导致反围剿斗争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等等。
当下,速胜论者的主要表现:一是经济总量迷信。热衷于GDP排位,甚至不惜造假;二是外贸迷信。认为世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无穷无尽的市场,为了出口而出口;三是内需迷信。认为国内需求和市场仍然很大,只要有菜,就不愁卖;四是制度迷信,误以为只要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那一套,国内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有的积弊就可以一扫光;五是文化迷信。要么固执地认为坚守传统文化才有出路,要么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是香的,因而不能“执两用中”,更不能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
远大论者,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贫富差距拉大以来,“看不到希望”的,已经蜕化甚至变质。其中一部分已经通过“老虎”“苍蝇”一起打清除出去了,但还有一部分“裸官”“两面人”,整肃仍需时日。仍在坚守的,又有一部分抱着“老祖宗”、抱着“本本”不放,因而不能与时俱进。为此,将远大理想与近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和行动的这一部分——务实论者,肩上的担子就特别重:一面要阻止速胜论者坏事,一面要防止部分远大论者变质,还要打消保守派的顾虑,团结一致向前看,步调一致向前进。
二、纠正错误谬误的着力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保守或者急进都不是正确的办法。面对保守者和急进者,站在中间当裁判不对,不问不管更不对。疏导之法:还是要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入手,围绕5年一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达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博古通今向未来。
对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一直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回答今天的问题,拿过去的认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都不充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用“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解释,尽管说得通,但不足以把所有人说服。因此,只有依据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解读理想信念——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是通过一定的努力很快就能达到的。太远,等待时间过长,会使一部分人失去耐心,出现失望。失望,就无法坚守。这也是一部分人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原因之一。太近,毫不费力就能够达到,与“人往高处走的心理预期”不对等,必然缺少吸引力,形不成众多的跟随。为此,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以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之“事”,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之“是”。当今世界,总体来说,是几家欢乐多家愁。真正发展得好,发展得顺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十来个国家和地区,其余都是不太顺的,甚至是很不顺的。当思考限于体制、限于制度时,容易忽略制度体制好比鞋子,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知道。鞋子的种类很多,草鞋、布鞋、胶鞋、皮鞋……,运动鞋、登山鞋、雪地鞋、水鞋、保暖鞋、磨砂鞋、休闲鞋……,可选择的种类多了、样式多了,自己的鞋子可以换着穿——大的政体之下,可以有许多小的政体;大的制度之下,可以有许多小的制度。不但一国一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而且一国一地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的不同的成长阶段来选择。可无论如何选择,有一点是形成了共识的:不能穿别人的鞋子。道路也好、理论也好、制度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能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能,就是适宜的、好的;不能,就是不适宜的、不好的。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把理论上的认知转化成理想信念的坚定。
二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事”,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之“是”。如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环顾四周,不求进取、安于现状者客观存在。停滞,就意味着倒退。而且,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不能开倒车,逆社会发展潮流而动。“王老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自己不舒服,群众也不答应。必须与世界发展潮流同步,而且在诸多行业、领域领先,“蹄疾而步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格局中巩固负责任的大国的地位,也才能带领人民乘胜前进。因此,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上看,就不难发现:今日中国之路,是中国经过无数选择之路,也是世界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验教训、提供了样板之路。因而,既不是老路,更不是邪路。所以,值得为之不断发展。今日中国之理,是建立在开放的理论体系之上的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理,但绝对不是萝卜白菜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理,更不是拣在篮子里面都是菜的理。因而,是可以信赖的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世界在变,中国也应该变。不变,就会不适应;唯有变,才能适应。变,不是完全踩着别人脚板窝走,而是有选择地走,避开陷阱和圈套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
三以正视现实之“事”,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之“是”。地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富的富得冒油,穷的穷得尿滴”,是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这种情况,寄望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谓的“援助”,不能解决问题;听信西方发达和地区给出的主意和办法,也不能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独立自主”,才能“自力更生”;坚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也就是说,只要有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有改革开放的动力和自信在,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保障机制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能够解决,矛盾就可以化解。所以,共产党人目前最贴切的理想,就是带领群众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贴切的信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舍此,就有可能不切实际,就有可能失去信心,被眼前利益、被个人的私心杂念彻底击垮击溃。
三、贴近人性人心的补法
理想信念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形成与巩固都需要因人而异,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强迫为自觉。拥有8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动机不纯者客观存在、经不起诱惑者客观存在、骄傲起来不思进取者客观存在。经济学假设,人是“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政治学有“无赖假定”。何以补“钙”?
理论上,要厘清关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做好“五件事”:一将远大理想与近期目标的辩证关系和实践原理长存于每个共产党人心中;二将实现远大理想必然承继先贤、摒弃糟粕、汲取世界优秀成果、防止善恶不分的思路长存于每个共产党人心中;三将大目标与小修正并行不悖,要前进就要有取舍的认知长存于每个共产党人心中;四将只有人民富了,民心定了,党的事业才有基础,才有保证,共产党人的价值才叫实现的观念长存于每个共产党人心中;五将身为共产党人,就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就要自觉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意识长存于每个共产党人心中。
引导上,要分层次。对因经不起诱惑、贪图享受造成理想信念松动的,可以通过警示教育、重温《甲申三百年祭》、重温“两个务必”、到火葬场走一走、到监狱走一走、到贫困群体中间走一走等等来补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对因理论功底浅、辨别能力差造成理想信念松动的,可通过读“老祖宗”——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著作和习近平系列讲话,读社会科学——主要是哲学、人文科学,读自然科学——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等等来补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对受和平环境影响、多元化价值观冲击、敌对势力思想渗透造成理想信念松动的,可通过主题教育——开展思想交锋、专题学习——明辨是非真伪、课题研究——搞清历史渊源弄清来龙去脉等等来补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对因看不到前途、把不住方向、悲观失望造成理想信念松动的,可通过指明方向、照亮行程——用现如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等来补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
对象上,要抓重点。对各级“一把手”,要把重点用在防止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上;对领导干部,要把重点用在防止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上;对一般干部,要把重点用在防止小官说大话、小官变“油子”上;对普通党员,要把重点用在防止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上;对广大团员青年,要把重点用在防止急于求成、情绪波动上。如此,才能补得及时,补得到位。既不因耳朵都听起了老茧而麻木,更不因缺乏针对性而造成忽略乃至低估,失去补的效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