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把握潮流,紧跟时代。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就必须以开阔的胸襟和眼界,把握时代潮流,瞄准世界前沿,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所以,邓小平一再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正是因为始终高屋建瓴,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所以,邓小平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走向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邓小平敏锐观察到这些现象,作出一个重要的论断:“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他明确预见:“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要求我们紧紧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在邓小平的关心和推动下,国家迅速制定了“八六三计划”,使我国的高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总揽全局,举重若轻。
邓小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始终具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善于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思考和确定治国理政的大思路。他总结《邓小平文选》的特点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在《邓小平文选》中,简略统计,“战略”一词用了123次,“大局”一词用了62次,“全局”一词用了31次。
在几十年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涯中,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从大局着眼,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党的基本路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路径,也是执政兴国的战略布局。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路线问题。在归结一生做的事情时,他坦言:“对国内工作的参与,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确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深入思考中国100年的发展战略,首先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随后又推动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发生之后,中国面临的形势一度非常严峻。但邓小平处变不惊,异常冷静地指出,国际局势虽然有消极、严峻的一面,但也“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交代了三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强调“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种大气磅礴、举重若轻的治国艺术,对于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保证改革开放继续前进,起了巨大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