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管薪酬改革讨论中的几个误区

央企高管薪酬改革讨论中的几个误区

最近,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之前,部分媒体报道,多数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降幅超70%。这些报道语出惊人,但似乎言词凿凿,让人不得不信。

其实,在这场关于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的讨论中,媒体也好,公众也好,在认知上普遍存在这么几个误解:

误解一:薪酬改革就是大降薪。大部分的报道和讨论,都将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直接等同于降薪。其实,薪酬水平的调整只是此次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内容。据了解,这次改革,将涉及完善制度、调整结构、加强监管、调节水平、规范待遇等5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薪酬水平的调整也不只是限薪、降薪,部分薪酬偏低的还会被加薪。

误解二:降薪就是搞平均主义。有人一谈到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就有“打土豪,分田地”般的兴奋,认为通过改革央企负责人的薪酬都将被拉到同一水平。其实,即便是降薪,也并非针对全部央企负责人。不能忘记的是,当年国企改革之前,“大锅饭”、“平均主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国企发展,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

误解三:负责人与员工都得降。很多人习惯以“一刀切”思维去理解这次薪酬改革。前几天,网上广为流传关于建设银行的“降薪方案”:行级领导降50%,部门老总降30%,部门处长降20%,普通员工降10%。其实,决策层这次薪酬改革仅针对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昨天,该行董事长王洪章已经澄清:所谓“5321”方案“绝无此事”,一线员工的薪酬并未在改革的范围内。

误解四:银行业薪酬首当其冲。2013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5家大型商业银行,他们董事长的年薪均超过百万元,看似高大上。其中,最高的为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税前薪酬达199.6万元;最低的为建行董事长王洪章,税前薪酬为112.9万元。而与此同时,非央企的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去年薪酬高达530.6万元,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去年薪酬更是达到833.3万元。

这些误解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公众的思维定势有关,与媒体信息不对称有关,也与社会对央企的成见有关。相信随着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详细内容的公布,以及理性讨论的展开和深入,类似的成见和误解会慢慢减少。

央企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决策层将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作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十分必要,任重道远。当然,作为改革的措施之一,下一步将对央企负责人薪酬中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