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疑为敌,互信为友

互疑为敌,互信为友

近期热播的好莱坞大片《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让国内观众大呼过瘾。故事看似描述的是人与猿的生存之战,由此而延伸也可看作是不同种族、观念、信仰、民族和国家的分歧之争,展示了争则斗、斗则战的残酷现实。这则故情节极丰富的科幻影片,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建立家园之幸福、生命繁衍之喜悦、互相猜疑之伤感、盟友背叛之心痛、逐渐互信之感动的情感全景图。

电影的两处桥段让人印象深刻:一是猿族首领恺撒的好盟友科巴不念救命之恩,不顾手足之情,残忍杀害恺撒,篡权夺位;二是猿族由起初猜疑人类而视人为敌,到后来通过双方沟通、交往与帮助,最终视人为友,建立互信。其实,影片如此,现实又何尝不是?倘国与国在相互交往中互相猜疑,则两国难免相互树敌;如若大国间能秉持互信,则两国能结下长青之友谊。

互疑,就是相互怀疑,彼此遮掩,就是双方揣度、猜忌。国际关系领域里零和博弈的逻辑就是互疑为敌的最佳诠释。在严格的竞争下,参与国际关系博弈的各方通常认为一方所得就意味着另一方所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永远为零。在这种逻辑状态下,国与国之间建立的是猜疑对立,人与人为敌的“霍布斯”社会状态。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时期,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扩张殖民地,为了掠夺财富和开拓市场,加紧与老牌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争霸,最终导致一战爆发。在老霸权抑制新霸权,新霸权反扑老霸权的过程中,其他国家被霸权国家推向前台成为互相对抗的“代理人”,霸权的对抗不仅使实力稍逊或实力弱小的国家,更是黎民涂炭。二战前,英法美等国对苏联猜疑,致使他们采取绥靖政策,其结果引火烧身,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全人类面对生存威胁的时刻,英法美等国与苏联同仇敌忾,一起举起了反法西斯的大旗,最终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挽救了整个世界。

互信,就是相互信任,彼此坦诚,就是双方不欺骗,不怀疑。在现代国际社会,不论是国家元首访问,两国外交往来,还是学者智库探讨和新闻报道之中,国家间互信已经成为必谈话题和高频词汇。互信为何如此重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认为,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与权力分配和国际制度相比,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了更大作用,许多事实看上去好像是物质因素在起作用,其背后则是观念赋予了物质力量使其得以发挥并有意义。国际交往,国与国彼此将对方视为什么身份对两国关系影响至关重要。举个例子,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导弹后,肯尼迪政府最后做出抉择,封锁古巴附近海域,逼迫苏联撤出导弹。而同一时期,军事力量更强大的加拿大则没有遭受美国封锁。这就足以说明观念赋予了军事力量以不同意义。因为加拿大与美国都源于英属殖民体系,两国体制接近,政治制度相似,因此,国家间的信任也就非比寻常。将对方视为敌人,就怀疑对方,揣度对方,建立起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为敌的霍布斯文化状态;将对方视为朋友,就信任对方,帮助对方,建立起的关系就是互信合作的康德文化状态。

当前,新一届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提出要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打破了西方所谓的“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譬如: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周边国家要践行睦邻友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将中非关系概括为“真、实、亲、诚”,中国开诚布公的外交理念无疑赢得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互信共赢的合作之花也渐次开放。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怀疑中国,在中国周边搞破坏,插手中国主权内政,与一些“拒不认账”的国家搞同盟,兴风浪。

中国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之所以遭遇到诸如“中国威胁论”等极端言论的挟裹,除去“文明冲突论”所带来的对中华文明的偏见以及缺乏对中国的了解而导致的误解外,更多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已经习惯于悲观地看待当代世界文明与秩序,习惯于用敌视眼光观察各民族之间差异,习惯于以冲突的逻辑去解决民族间的互动。但切莫忘记“直言不讳真朋友,花言巧语是小人”,暂时结盟,可能是因为力量不足以敌对,其背后有着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就像《猩球崛起2》里,科巴背叛了救命恩人恺撒一样,一旦时机成熟,随着野心的膨胀,它一定会篡权夺位。因为某种私利而达成的结盟,注定不会坚如磐石,一旦到了兵戎相见的境地,那种“美其名曰”的结盟各方,或许都将悔之晚矣。世界各国如果都能够凝聚共识、携手和平、建立互信,也将为自己的发展赢得和平的环境,为世界的繁荣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