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可以有,跪拜就免了吧
黄震请辞硕导的“另类之举”击中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弊。有人曾总结,教育过度产业化,难以培养杰出人才;行政主导办教育,难以形成办学特色;校长聘任短期化,难以铸就大学精神。的确如此,习惯“满堂灌”、带一溜研究生、对着教案照本宣科的培养模式,不但教授成不了真正的大师,而且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黄震将以众筹的方式开办私塾书院,希望能纯粹地研究学问,可视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突围”。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界精英强烈的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特别是以在线教育平台为基本构建的网络共享式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覆盖所有地区和人群,课程不受时空和身份的限制,从而有利于提高成才率,促进教育公平。
对电子网络时代带来在线教育模式的挑战,已有不少大学开始尝试并与国际知名大学展开合作。但是,与学生和年轻教师表现出的热情相比,教育决策层似乎慢了一拍。已担任硕导十余年的黄震深感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变化。他希望探索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将互联网教育与传统私塾书院教育融合起来。
那么,黄震的“另类探索”能否得到校方、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宽容和支持呢?如何出现试错失败能否得到理解、鼓励和免责呢?进一步说,黄震“一个人的战斗”能否推动高校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的改革,进而启动顶层设计,制定清晰明确的国家战略,建设我国的在线教育平台,兼容并包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呢?
即便黄震的试验半途而废了,我们也应该给他掌声,因为他至少在积极主动地为“钱学森之问”寻找答案,且启发与激励更多的人为在中国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乃至享誉全球的学术大师而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
不过,更像炒作话题的所谓“跪拜之礼”,将其列为入私塾书院的门槛,即便有学生愿意行“跪拜之礼”,也不能将此列入“私学教规”。此例一开,“敬畏知识”只是一个外壳,实质上是开了人类教育文明的倒车。因此,私塾书院可以有,“跪拜之礼”就免了吧。
请辞硕导办私塾:身在淤泥,心怀莲花
黄震教授请辞硕导、将开办私塾学院,作为一种教育探索,虽结果难料,但其敢于探路的姿态与精神,值得称赞。尤其是其“因个人学识、能力和时间有限,指导无方,为避免误人子弟”的真诚表态,更彰显出一个学者严谨负责的应有品格。
从报道来看,黄震之所以请辞硕导,开办私塾学院,其实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索不同于传统高校的办学与培养模式:通过众筹途径以私塾模式办学,且招生纳徒要行跪拜之礼;二是“希望能纯粹地研究学问,不带功利性”。培养人才,进行学术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本来目的,但如今,黄震避开原有路径,另辟新路,恰恰表达了对固有培养模式的失望,颇为讽刺。
之于前者,虽说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等知识人才,但现实却难孚人意。就笔者作为一名研究生的经验来看,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除了黄震教授提到的“一名教授带十几个学生”导致的学生与导师接触少、直接学到的东西少外,还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的问题。譬如,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近现代史专业为例,本来,研究生大部分课程应该在研一完成,但到了研二,课程仍然排的很满,而且竟然还有一些本该在本科就该开设的通识课,这显然与研究生培养的“精专”定位有所抵牾。研究生阶段,主要任务便是广泛阅读,训练学术路子,而非像本科生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讲记笔记。窥一斑见全豹,全国其他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状况或也并不乐观。黄震辞请硕导,就是鲜明脚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