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人各有志,无论请辞硕导还是开办私塾都是个人选择,他人不必过多置喙,毕竟开办私塾早有先例,近年来教师请辞硕导乃至博导也并非新闻。不过黄震提到的“每年都要带十几个学生,确实有些累,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不愿误人子弟”,绝非矫情。几年前就有媒体披露,有的教授居然带有研究生30多人,研究生要见老师一面都难,更不要说亲聆教诲了。
有一种急功近利,叫“立竿见影”,学了就要用;有一种人格修养,需要熏染很久很久。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有这么一种另类模式,很有点儿返璞归真的味道。但因此就放弃或逃避现代应试教育的弊端,其实就是另外一种鸵鸟心态了。对于绝大多数新型教育试水者来说,更大的问题是:“叛逃”后的回归。在依旧强大的传统教育机器面前,这仍然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开办私塾书院,是否就能改变黄震所称的弊端,结论不能轻下,但此举确实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一个探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黄震的批评中受到触动。研究生的扩招脚步应该停一停,等一等教育规律;高校和导师应该按捺急功近利的冲动,想一想如何为学生负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