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且直行,京津冀一体化的研讨还需再充分

痛且直行,京津冀一体化的研讨还需再充分

——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范毅

摘要:目前的京津冀一体化,依旧是以北京为主导的疏解大城市病模式。而以此为基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身就是错误的。范毅认为,虽然有些人认为北京承载不了更多的人口,在于北京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那么到底北京还能不能承载更多的人,水资源是其中的一个约束条件。如果北京的水资源限制人口承载的话,京津冀地区将会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因为面临的水资源约束是相同的。

1982 年,北京公布《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关于北京与北京周边的地区的发展规划,引起周边地区的无限遐想。一面是想要户口入京,享受北京教育、医疗、养老等优惠政策……的欣喜;一面是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上下班的地铁、公交载不动“许多愁”的现实。时至今日,京津冀一体化历经30 年,依然走在路上。然而,关于“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讨论也越来越充分。8 月初,记者走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范毅进行了专访。

“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是竞争大于合作的关系。”在接受《财经界》记者采访的一开始,范毅如此表述。

柳暗花明,为时尚早!

京津冀涉及北京、天津2 个直辖市, 河北11 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和113 个县,2013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22 万亿元。区域涉及常住人口超1.09 亿人。

庞大的地域以及人口数量,使得京津冀协同一体发展的构想以及实现并不那么轻松。在三个省市的发展中,河北希望能够吸引京津的优质资源,但京津两地却是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优质资源转移到河北,即使是低端产业的转移,经历也颇费周折,而京津之间的竞争关系亦非常激烈。

三地并非“刘关张”三兄弟,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范毅指出,“三地所想的,都是如何做大自己,而不是分工并进。”

从行政区划分来说,京津冀区域有两个直辖市和11 个地级市,京津两市各有一名政治局委员;河北是一个省级单位,只有2 个中央委员和1 个中央候补委员。加上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事实上形成了“北京——天津——河北省——河北各市”的行政层级。“在这种行政等级下,北京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区域协作就是要优先考虑北京,为此天津也要做出必要的牺牲。相比京津,河北没有任何话语权,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这种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严重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范毅指出。

河北,北京的“菜篮子”、“粮仓”……如同一个陪侍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河北得利于地理版图的包涵关系,充当着京津两地的后勤部门;但是,同时又拖累于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服务北京、服务首都的某些政策,也间接使得地区发展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京津冀三地发展阶段不同,亦为京津冀协调一体增加了难度。

目前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定位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展以服务业带动为主,北京的发展不是依靠工业,而是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首都地位、依托于中央国家机关。

2013 年,北京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8:22.3:76.9,城镇化率达到86.3%,已经开始处于消费外溢的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仍然具有工业城市的鲜明特征。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50.6:48.1,城镇化率达到81.6%。河北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2013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2.1:35.5,河北整体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生产也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产值占比只有20% 左右。从城镇化发展来看,2012 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 个百分点,农业就业人口转移压力巨大。

无论是超级大城市北京功能“瘦身”,抑或是天津借一体化迎接新十年战略红利,都已讨论多时。在京津冀一体化再次被热炒的今天,河北,似乎是个拖后腿的“差学生”,需要补习的课程太多。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