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完善不是颠覆(2)

聚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完善不是颠覆(2)

2.怎样促进公平

主持人:《实施意见》有两个关键词最引人注目,这就是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此前,关于公平一词说法很多,分别从人口比例、生源质量、统一试卷、地方贡献等方面讲自己的理由。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通过调整政策,加强监督,来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这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包括调整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向人口大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还包括取消或者规范高考加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完善异地考试政策措施等。现在大家都在关注高考,实际上这次改革也包括中考的内容,对基础教育改革也会带来深刻影响。

对实施意见要有正确的解读,对改革方案有合理的期盼,才能达到相对好的效果。“上好学校难”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单纯依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让更多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实施意见提出要增加农村考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我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与正在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还需要认真进行探索。

马涛:说到机遇机会公平,招生计划分配改革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增量,我们招生计划的增量,现在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中西部高等教育学科细化,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计划,都从增量拿出一部分。

这个计划调整就是针对目前中西部地区和生源大省入学机会存在差距比较大的现实情况,应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是比较可行的一个做法。

刘海峰:这是一个明显的两难问题,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到底是注重考试公平,完全考虑考试成绩,还是考虑区域公平?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千古难题。

我们的改革一方面要让人民满意,一方面要对国家有利。从根本上说,让人民满意与对国家有利两个方面应该是统一的,让人民满意就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国家有利最终必定有利于人民,也就能让人民满意。不过,两者也有不相契合的时候。因为方案制定者或教育理论工作往往可能比较注重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改变应试负担的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关注科学选才方面;而老百姓比较容易从自身的立场看问题,最为看重改革是否公平。因此,在设计高考改革方案时,让人民满意与对国家有利两者需要兼顾,既守望招考公平,又讲求选才效率。

瞿振元:当前,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要严格控制部属高校属地招生的比例,合理配置分省指标。但是,央属高校在整个高校招生中所占比例毕竟很小,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93万,央属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只有在49.9万,约占7%。93%还是地方举办的高等学校的招生,这是绝对大头。所以现在一方面要解决7%的招生在全国如何合理布局,更大的问题是剩下的93%如何平衡。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发展本地教育,提高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量。这里,一方面省市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可以合作起来,加强西部高校建设。

3.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主持人:由过去的唯分数论到考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这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此外在不分文理科、平行志愿、自主招生安排等方面均有突破其意义何在?现在很多人关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真实可靠,权重到底有多大?

李希贵:平行志愿今年北京试了一下,家长焦虑少多了。过去报志愿的时候,好多家长纠结哪个报第一志愿。其实报志愿本身也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带来了学生更多地去追求自己的专业志向。过去那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方式,把人的潜能都给埋没了。

2012年加拿大的一个世界调查组织抽了32个国家,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你被大材小用了吗?我们中国人排名世界第一,84%的人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人家北欧,百分之零点几,百分之一、二,5%的就很高了。我们学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干的是领导分配的。所以双项选择的录取方式,学生可以锁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大学会收到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

这些选择性的改变,看上去是一小步,但是对带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接近教育本质这是一大步,但是这样的改变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马涛:高中学业考试必须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来设置并组织实施。考试的内容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覆盖所有科目,要求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考试成绩除学生选择报考高校的科目外,其他学科成绩合格即可。报考高校的三个科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优势以及高校录取要求自主选择,成绩按等级呈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我们也希望试点省份为学生同一科目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一次考试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但是这个是有区别的,你达到合格就可以,而且它是以等级记分的。现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占的比例应是根据课程在高中教学当中所占的课时比例确定,约30%到40%,跟现在的分值结构,应该大致是差不多的。这个改革,和现行高考有一些本质的区别,就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考试的时候必须要过,还有一些是要求你选择的,要求选三门,最低、最高都是三门,补考也没关系。

综合素质评价,按照文件的设计,它应该是一个客观写实性的报告东西,学生在高中期间,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事例就可以记录进去,但是这个东西是真实可靠的,不能造假,要通过公示监督等一套机制来保证。

这两个制度在高中都要建立起来,照着教学计划做。

还有一个亮点和重点有人可能没有关注到,实际上有很大的突破,就是高等学校分类考试,报考高职的学生,通过学业水平的考试,可以报。也可以说有学生的选择,有学校的自主选择。

我们想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整个考试制度改革中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从招生制度改革来说,它要引导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很关键的要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职业高等学校很大一部分也要看学业水平考试。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将这两项改革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今年年内还将出台具体的指导意见。

钟秉林: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内容和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选拔效率,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如在改革录取方式方面,自主招生安排在统考之后,不能联考,这对高校自主选拔人才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在优化选拔标准的基础上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另外,调整填报志愿方式、取消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等举措,都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4.高中大学将遇到什么挑战

主持人:这次考试制度改革,将给大学的招生录取和中学教学带来哪些深刻变化,我们会面临什么挑战,各种学校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和准备?

钟秉林:2017年改革要全面推开。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科学性,二是公平性,三是操作性。要稳步推进,试点先行。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两个省市任务非常繁重,要加强试点的跟踪和评价。

我们要高度关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中学改革的深刻影响。高中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组织、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需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探索。

李希贵:方案里有三个重要改变:一是考试科目的选择。这次提出不分文理科,从人的本性来说,更加符合人的发展方向。另外学业水平考试是一个制约,让每一个学科变成国家级的考试,而不是地方操作、地区操作,每个学生要对所有的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不分文理科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不要偏,所有学科都要达到国家基本的要求。二是学生根据高校不同学院的考试要求,和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不同的科目组合。

二是考试时间的选择。过去没商量,都是到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的6月7日、8日,3+X。现在6个学科,除了语文和数学,可以商量的学科有4个。英语可以商量,有些孩子,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能考145分。这种学生在高中学一个学期,参加一个英语考试,就可以了。那6个学科,理化生史地政,大部分学生按照会考的标准,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只有三个学科,他可以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考试。这个改变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这样学生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的并行学科过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样一种可以选择考试次数、选择考试时间的机制,让孩子既减轻了负担,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摸索中。

中学面临挑战,必须有所调整。第一个是学校,面临学生学习长度的挑战。考试次数变了,学习长度不一样了。在相同的长度里,又带有不同的难度。这个课程体系,每一个学校都要重新研究,怎么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属于自己适合的课程。学校有大量的文章要做,估计最近的两三年时间,是比较难的时候。

第二个是教师,老师的着眼点也要发生变化。学生怎么去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老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现学生、唤醒学生:你到底适合什么,你为什么是物理、历史和地理的综合呢,你为什么是政治、化学和物理的综合呢?我们的老师过去不太研究这个,今天在挑战面前,需要学习。当学生课程个别化、学习发展个别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帮他走向个性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不是方法的挑战,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三个是对学生的挑战。学生过去在学校只要听话就行了,今天你得自己作主了,自己设计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考试时间,自己制定考试方向。

对家长的挑战也很大。过去家长就是攀比,你第一,我第二。今天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生态观,你怎样认可孩子的优势?

关于自主招生,这次不是扩大,而是稳定。我的理解是,这次考试招生改革的主流就是自主招生,就是让你按照高考成绩,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来录取学生。这就有大量的空间给高校,就看你会不会用。重要的是每一个高校,有没有一套甄别、评价的机制,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在录取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瞿振元:我感觉还有几个问题要加以重视:高考内容改革很关键。一方面,如何更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水平、素质,这是命题学的问题,命题部门还要好好研究。另外在命题中,仍然有公平的问题,目前,城市化倾向仍然存在,命题的意境、成立的方式,都是城里人在设计。这些都是在内容改革上面需要注意的。

关于招生录取的体制机制,这个问题一定也要用治理体系的概念,把它进一步完善。这里面涉及到高校、政府、中学、考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利益、都有权利,很值得研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