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是怎样实现粮食、棉花、煤油靠自己的 (3)

新中国是怎样实现粮食、棉花、煤油靠自己的 (3)

三、抓住机遇,实施工业化“支农”战略

中国人口多,土地相对不足,解决吃饭和穿衣原料的突出难题是粮棉争地矛盾。这个矛盾是人类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是靠工业化办法解决的。这是历史经验,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1972年初,周总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抓住中美关系解冻、西方国家急于同中国做生意的有利时机,经毛主席同意,决定引进4套石油化纤和2套石油化肥的成套项目。接着,又扩大为进口13套化肥设备。这批先进设备生产的尿素,有效养分高达46.3%,比国内原有的小化肥高出近3倍,农作物增产效果极为明显。以后,我们又陆续引进、消化、创新,总产量达到年产尿素1593万吨,年增产稻谷6500万吨—8000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17%。

用化学纤维替代棉毛、羊毛、蚕茧等天然原料,效果更为显著。1972年,在中国引进石油化纤先进技术设备时,全国只能生产低档的维尼纶和粘胶纤维,总产量约占当年全部纺织原料的5.5%,2013年这个比例已高达80.4%,总产量达到4121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现在,在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衣食住用行中,衣着状况是最好的。不论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城乡男女老少的衣着差距都是最小的。不仅如此,中国的纺织服装还出口到全世界22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到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38%。没有纺织原料靠自己,没有纺织生产的极大发展,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实现粮食、棉花、煤油三种东西靠自己,涉及到国民经济的众多方面,需要细致的决策、组织和协调,确保各个环节工作到位。《周恩来年谱》记载,1962年2月,周恩来两次找纺织工业部党组书记钱之光副部长,研究发展化学纤维问题。随后,我随钱之光部长一起去了辽宁、吉林的造纸厂(生产人造纤维原料)和黑龙江的大兴安岭林区,调查研究,着手各项筹办工作,开始了“靠自己”的艰苦创业进程。

1972年,最早引进的石油化纤项目建在上海,工程进展较快,但也受到“四人帮”及其在上海余党的干扰。1973年6月,邓小平复出不久,即到上海视察上海石化总厂工地。2年后,即1975年5月,邓小平再次视察这个工地,详细询问工程进展、引进设备及环境保护等情况。回到北京后,立即指示谷牧副总理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现场会议,给以多方面支持和协助,推进工程建设。在上海石化的带动下,我国现代石油化纤工业异军突起,3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

60多年前,毛主席提出粮食、棉花、煤油三种东西“靠自己”,形式上是讲三种具体东西,实质上,我理解它含有更深的意义,表达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决心,一种奋发图强精神。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正是弘扬了“靠自己”的精神,我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从未解决的吃饭穿衣这个首要的民生问题。今天,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发展的大环境空前改善,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弘扬“靠自己”的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中,我们就一定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办得更多,做得更好。

(作者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