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腾格里沙漠现排污池”应该如何看待?(3)

【案例】“腾格里沙漠现排污池”应该如何看待?(3)

一些官员在出现问题时,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喜欢拿“人格”来担保,以为这样就会赢得百姓的同情,能取得组织上的原谅。实际上,在官员严重失信的情况下,这样的担保已变得一文不值。不仅有失斯文,也显得极不严肃。如果要真正愿意承担责任,就不应该耍嘴皮子,而是应该拿出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沙漠到底有没有污染,这个环保安监局应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牧民代表、新闻记者等深入了沙漠当中化工园区,看看沙丘谷底到底有没有那些白色、黑色的排污管道?谷底的沙到底呈现什么颜色?沙下面到底是不是有黑色泥浆似的凝固物?如果确实有记者报道的污染问题,这个环保安监局局长就不应该只是拿没有什么担保效用的“人格”作担保,而应该用自己的职务、甚至自己的家产作担保。

由此看来,环保安监局局长的“人格担保”只是个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而已。这个沙漠是不是被污染,我们不能被这个局长的“人格担保”所迷惑,而是从这个担保中看出听出些“弦外之音”。沙漠有没有被污染,不仅关系到能否维护牧民的生存安全,关系到能否保护好地质条件独特、生态脆弱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只有一个,毁掉不会再有。因此,有关部门不能被环保安监局局长的“人格担保”所蒙骗,而是正面出击,把这个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社会一个交待。

“沙漠排污”背后是博弈力量失衡

“十几年来,企业一直违法排污,但却很少受到处罚。”轻松一句话,背后得有多么沉重复杂的纠葛。因为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为政者的政绩,甚至利益输送的源泉。利益的深度钳入,企业对地方的“奉献”,都可能导致为政者放低要求,网开一面,才会造成久病难治的环境污染。而具体的执法部门并无关停、搬迁的决策权,甚至开罚单也解决不了问题,或是开罚单也受到阻碍,只好踢皮球,踢到哪里算哪里。

这种污染长期得以持续,关键是成本的获益者与承载者非并一个主体,而且两者的博弈力量极为悬殊。前者是企业利润的占有者,以及从企业身上获得税收、好处的地方政府及官员,后者是承载环境污染后果的民众,后者相对于前者软弱无力。

还有,企业相对私域,为极少数人所有,而环境是“公地”,为“无数人”所拥有,难以进行产权界定,污染环境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没有人真正出头伸张,即便伸张,也可能被当地以种种理由推脱掉,污染造成的后果需要今人甚至子孙来承担。

可见,环境污染的背后,是博弈力量的失衡。对上,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发展”,“维稳”的招牌,像是以其盾防其矛,加之体系内的监管难避“内部人”的干扰,往往让各种防污治污法规和中央的三令五申变成强弩之末。对下,环境污染的获益者打着“税收”、“就业”的招牌,把污染问题掩盖掉了,往往畅行无阻。

让环境污染这种得难偿失的现象减少(包括产业转型之后,因为高科技、低耗能、低污染也仍然有污染),只寄望于地方有环保意识,企业家有社会责任,仍然是不够的。最终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博弈力量失衡的状态,中央要加大立法和惩处污染环境者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地方政府要做市场公正的管理者而非经济组织,要与企业脱掉太多的瓜葛,成为中立的力量;民众要成为制衡环境污染冲动的重要力量,这就要让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让民间力量崛起,让公益诉讼完善起来。如此,地方才会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新税源,从而减少或告别环境污染。

总之,民众在地方发展中有话语权了,足可以左右地方发展方向,真正成为当地的“主人翁”,就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主动维护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