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

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

当我们饱受西方转移污染型产业加重雾霾天气之苦时,美国主流媒体却把北京城讽为机场里的吸烟区,甚至把雾霾和社会主义制度牵强附会起来;当我们为昆明暴恐事件悲痛万分之时,CNN在报道时却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当我们在为西方昂贵的奢侈品埋单、奢靡之风侵蚀社会风气之时,诸多西方媒体却批评这些西方品牌的忠实消费者是暴发户。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与人们认识的深化,“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政治符号式话语的虚伪性日益被人识破,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新的“全球共识”,诱使世界其他国家主动蹈循其发展模式,进而达到实现其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目的。

一、以“生态”为话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试图执掌人类文明进步的道义权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引起了这些国家人民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保护运动,导致工业生产的环境标准显著提高,严重增加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影响了资本的利润率。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速向东方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经过数十年的产业转移,西方淘汰的污染型产业的确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是与这些国家的GDP同时增长的还有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在华投资的3.2万家企业中,高污染企业达到了39%。

当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试图建立全球生态话语霸权,全方位地攫取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一方面,争做品牌、标准的拥有者,外包生产部门,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态问题政治化,抨击后发国家的政治体制;再一方面,逃避生态破坏的历史与现实责任,抢占生态的道义制高点。在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否认发达国家应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买单”,反而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定更大力度的减排目标。正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推诿自身责任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道义施压,这些重要的世界性环境会议都未能达成有约束力的文件,使得环境污染减排的责任难以在各国具体落实。

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世界人民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以“生态”名义塑造“全球共识”,行大肆敛财之实。仅以碳关税为例,欧盟、美国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困境,实行生态名义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了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制造“绿色壁垒”。其中,最唬人的说辞就是“绿色革命”,从而实施了“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等措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型企业在“绿色壁垒”面前,唯一出路就是获得发达国家的贸易通行证。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缩减利润、提高生产工艺,致使大量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二、以“反恐”为话语,西方国家为消除异己披上迷惑性外衣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及其盟友随即宣布开展“全球反恐战争”,“反恐”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美国把绝大多数反对自己及其盟友利益的武装活动,定义为恐怖主义,譬如把朝鲜、伊朗等价值观与其相左并经常对其呛声的国家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

但是,2014年3月1日,昆明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报道时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将恐怖分子仅仅称为“攻击者”,美联社甚至选择性引用受访者的话,竟称“应让维吾尔人独立”。由此可见,“反恐”的话语是美国双重标准的典型体现,挑战其世界霸权行为的就是“恐怖主义”,而制造他国尤其是其不喜欢国家骚乱的行为则成了“正义之举”。实质上,“反恐”话语发挥着维护和扩大西方世界霸权体系的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