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书”体现商业自律精神
面对这份只有200余字,颇具文采的“罪己书”,大部分网友给予了肯定,但也有部分网友质疑这是店主在炒作自己。而通过微博发布这份“罪己书”的作家马伯庸也出面声明,表示“罪己书”是自己偶然拍下来的,并不是店主炒作自己。其实在我看来,炒作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罪己书”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商业自律精神,值得借鉴。
这位商家,不但主动曝光了自己品质低劣的栗子,向消费者诚恳道歉,而且还主动关门歇业,直到寻找到合格的货源之后再重新开门营业。我们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商家关门歇业,但房租、税费、各种管理费却不会“歇业”,因此商家势必要承担不小的损失。所以这位商家的行为,在整体商业氛围缺乏诚信与自律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难得。
虽然有网友质疑这是商家自我炒作,但是退一步来说,即便是炒作,又能怎么样?因为炒作的结果之一就是吸引了外界的关注,而对商家来说,外界的关注除了可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生意之外,也必然会吸引监督的目光。所以商家的这种炒作,也是勇于接受消费者监督,对自身产品充满自信的表现。为什么很多商家被曝光问题产品以后,都是尽量低调,极力掩盖,就是因为他们不想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进而不得不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份“罪己书”也是一份“自律书”,它体现了在当今商业社会中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和意识。如果每一个商家都具备这样的自律精神和意识,则不但少了很多商业纠纷、消费官司,同时也大大节省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和法律资源,这不管是对营造积极、健康的商业环境,还是对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具有一定意义。
“罪己书”受捧 折射“诚信饥渴”
一纸“罪己书”,受到了网络热捧,欣喜的同时也有一点遗憾:这不正是一种无意的“诚信饥渴”吗?
尽管我们都知道商家最该坚持的底线就是童叟无欺、表里如一,血管中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可看看现实生活中,无商不奸,商界多有市侩者,铤而走险者,坑蒙拐骗者。在街上买东西,小商小贩不缺斤短两,已是一种奢侈了。还有相互利用、暗箱操作、徇私枉法、坑蒙拐骗、大肆忽悠等诸多商德不彰。有数据显示,“崇尚内斗、缺乏诚信是美国人对中国商人的另一个评价。”《社会心态蓝皮书》也显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我国每年因为诚信缺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看看这张“罪己书”,坦率的语言背后流露出真情的忏悔,字字句句透射出对消费者的无限愧疚,商家爱护商业荣誉就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消费者倍感欣慰,这才是人们所谓的“业内良心”,进而产生出了一种莫名的喜悦和冲动,热情点赞——公众的“诚信饥渴”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知音。
因此,对“罪己书”,我们不应吝惜华美的语言,内在的感动,而应该给予轰轰烈烈的表彰,让更多人,更多商家认识到,任何一个微小的诚信举止,都能给自己带来良好的口碑,善于发现诚信中蕴藏的财富和物质增量,同样是重要的商机,是一种正竞争力,因为“纳什均衡”理论证明,“只要有了诚信,就有可能实现双赢”。要多打造“温情脉脉的商业利润”,营造一种相互信赖、相互支撑、相互支持的和谐的商业环境。让诚信在每位商家心里,生根发芽,带来更多的温暖、快乐和财富。
“罪己书”的出现也说明,做到诚信并不难,在商业利益、自我欲望之间,只要不过分放大物欲需要,不过分陷入唯利是图怪圈,而让内在良心,始终闪耀着光彩,对诚信美德心存敬畏感诚信,我们就能摆脱利欲诱惑,而生长出灿烂的商业花朵,就像这张靓丽的“罪己书”。
任何人和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都有过诚信流逝、质量破损,或是无意的伤害,让彼此的关系紧张,剑拔驽张,这时,只要我们愿意发自内心的修正自我的利欲熏心,愿意用“罪己书”之类的商业告白,进行道德忏悔,业已造成的名誉损失、商业破损等,也能得到亡羊补牢的进步以及诚信的回归!
“罪己书”不仅是商家自我灵魂的一种坦荡展示,对自我不良的及时纠错,它更是一盏小小的“诚信灯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