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栗子商家写“罪己书”背后之思(4)

【案例】栗子商家写“罪己书”背后之思(4)

【启示与思考】

透过“罪己书”这个窗户,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道德与法律、信任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板栗的消费量不大,老百姓即使购买到了质量低劣的板栗,往往自认倒霉,大不了“用脚投票”,下次换一家商店罢了。“罪己体”的稀缺和清新在于商家难能可贵的良知。在并没有消费者集体追责的情况下,“良心店主”保证食品质量自律,是对消费者信任和商业诚信的自我呵护。

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商人通常被“污名化”,被塑造成为“无商不奸”的形象。事实上,商人也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他们在财富观、价值观上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和分歧。有些人为了挣钱无所不用其极,有些人却讲究挣钱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只有尊重和回应商家的利益诉求,将质量作为产品的生命线,商家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同。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从业人员都做不到这一点,“罪己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还应该看到,知错容易改过难,不少市场经营主体在出现问题时也能认识到错误并道歉,但其中一些并未真正改过自新,反而继续抱着侥幸的心理。“罪己书”所提到的问题要避免再犯,店主必须展现责任和担当,真正严把质量关。否则,“罪己书”就可能变为一次炒作和哗众取宠。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