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谨防激进的人口城市化

北京:谨防激进的人口城市化

摘要: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其实也是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命题。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问题是,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除冷战背景下“四小龙”的成功崛起以外,鲜有成功的先例。

城市化,简单说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城市化的效果来看,欧美日国家的城市化,不仅有很高的城市化率,而且进城人口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即使失业也有国家提供的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无论城市化率高或低,都有极大比例的进城人口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国家也无能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保障,表现出来的就是触目惊心的城市贫民窟。

欧美日与亚非拉国家的城市化效果之所以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根本的方面不是制度安排,而是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欧美日是老牌的发达国家,人均GDP远高于亚非拉国家,产业也集中在高附加值部分,因此,欧美日国家能为进城人口提供大量高收入、有保障的就业机会,少数进城失败者,国家也有能力进行救济。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产业附加值低,城市只有有限的高收入就业机会,大量进城人口无法获得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下来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因此,在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城却无法获得稳定就业与较高收入的人口就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就出现了触目惊心的贫民窟。

这样一种只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关,而与制度和政策选择无关的城市化效果,几乎是一条铁律。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产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人均GDP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却在城市外观上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差异极大,而与发达国家有得一比,即所谓中国“城市像欧洲”,且中国城市中并无发展中国家都有的大规模贫民窟。中国的城市化走出了一条与一般国家极为不同的道路。

与一般国家城市化不同的道路,即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其秘密恰在于中国独特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三个基本制度,一是小农经济,二是土地制度,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当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制度安排保证了进城失败农民仍然可以选择返乡;土地制度安排保证了建设用地“涨价归公”;而城乡二元结构也已由过去的剥削性结构变成了保护性结构。理解这三个基本制度,就可以理解中国城市化与一般国家城市化相当不同的原因。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