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常态”下农信社的战略应对(2)

安徽:“新常态”下农信社的战略应对(2)

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巨大活力,对农村金融服务带来巨大需求。

如何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更好地巩固和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是全省农合机构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全省农合机构要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依靠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需求,按照“聚焦三农定战略,坚持草根筑特色,秉承普惠求共赢”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农商行组建步伐,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改进经营服务机制,实现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普惠制发展。当前要突出加快省联社自身改革,要按照“管理去行政化、服务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目标,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充分尊重县级法人机构主体地位,更加有效地激活基层创造力,努力把省联社打造成全系统“金融政策的传导平台、业务发展的指导平台、风险管控的依托平台、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员工素质的提升平台、优化发展环境的营造平台和金融实体”。通过机制的联接、服务的联接和产权的联接,与基层法人行社形成“系统整体、资源整合、利益关联、经营互补”的金融联合体,把全系统打造成“支农实力强、经营机制活、风险管控严、经营效益优、服务质量好、社会贡献大”的全国一流现代商业银行。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1)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互动,紧贴 “四化”同步发展的步伐,大力推进普惠金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2)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一要加快农信社向农商行的转制,要完善法人治理机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资本补充机制,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二要加快省联社自身改革。 (3)坚持转型发展不迟疑。把转型升级作为战略抉择,全面予以推进,经营理念上要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业务结构上要由传统的存贷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风险管理上要由信贷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盈利模式上要由主要依靠存贷息差向收入多元化转变,服务模式上要由柜台型向离柜型转变,管理模式上由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4)坚持严控风险不松劲。农合系统机构小、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加上“三农”弱势地位,经济下行压力未减,全国债务风险持续暴露,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降反升,因此必须切实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加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的防控力度,提升持续稳健发展水平。 (5)坚持科技创新不畏难。一要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大科技信息系统的开发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手段的技术支撑;二要依托新技术,立足差异化,增强体验感,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6)坚持素质提升不自满。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加大对员工新业务、新技术学习培训,加大对经济金融政策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7)坚持作风转变不懈怠。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以发展普惠金融为己任,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切实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坚持不脱农、多惠农。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