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科技创新发展之路(2)

航天一院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创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7月去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宣讲家”网站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做客演播室,针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之路,详细讲述航天一院航天运载火箭的技术创新发展历程。

在60年代大家知道了,我们国家还处于很困难的时候,另外帝国主义还对我们进行封锁、包围、威胁,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当时我们搞火箭、导弹这种武器,钱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自己干,而且必须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57年1月16号,我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成立了,这个名字之后改为中国航天科技尖端第一研究院,一般又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单称也叫中国一院。那么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我们开始了航天的创业。在创业的开始过程中,遇到了人才、技术、物资方面的很多困难,首先在人才方面我们没有研制导弹国防建设科研的人才,当时钱学森从美国回国参加了导弹的科研实验。只有钱学森他搞过导弹,其他所有的科技人员都没有搞过导弹、火箭技术,所以人才上面我们真的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在技术方面,我们没有系统的技术资料,当时从苏联引进了一些技术资料,也是非常简单的。从物资方面,我们国家底子非常薄,科研技术也不是很牢固。当时1960年,我们国家人均的GDP只有一百美元,和现在比,到2013年我们国家人均的GDP已经达到六千美元,所以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比,国家发展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    

我是1960年参加工作,当时参加工作的时候,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我们办公楼也没有,办公临时就在集体宿舍里面办公,我们来了之后住的宿舍,连窗户都没有。到1960年底我们办公楼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很多人住到办公楼里面去了。    

我们事业开始以后,第一个进行导弹的发射。当时这个导弹叫1059导弹,1059这个代号,当时有苏联提供给我们一个,他是根据德国V-2火箭仿制的一个型号,成功以后就移交给了中国。我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们1960年11月5号我们自己生产的仿制的这个导弹,1059导弹发射了,而且发射取得完全的成功,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当时聂荣臻元帅在发射场接见了我们,而且他说在祖国的地平线飞起了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导弹的样品现在还陈列在我们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头,可以看到这个。回忆一下当时情况,因为我们单位在北京,去的时候我们坐火车到酒泉发射场,当时酒泉发射站也刚刚建立,它招待所什么都没有,所以叫我们带了被褥,带了脸盆,所有生活用品都是我们每个人扛了个大包去的。那么到了发射靶场,供应方面也是非常困难的,刚开始时候有一定的粮食,一定的蔬菜。我们进场到发射整个时间将近2个月,到后期基本上靶场没有什么可以供应的东西了,当时有很多土豆,所以我们吃的主食是土豆,吃的菜也是土豆。

但是我们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发射成功了,到第二天,大家后来想了一下,我们没有在发射前,进行一个发射仪式,觉得很遗憾。所以后来第二天又把第二发导弹把它竖起来,后来把上面的字也改成第一号的编号,补照了一张聂荣臻剪彩的场面,作为纪念,这个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苏联提供给中国的1059导弹,刚刚说了是仿制德国V-2火箭的。大家知道德国在当时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他的火箭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在纳粹希特勒夺取政权以后,又加紧了发展导弹武器,所以在1944年时候,德国研制成V-2火箭。事实上V-2火箭在二次大战胜利以后,美国和苏联都把V-2火箭运到他本国去继续进行研制。所以现在来说呢,苏联也好、美国也好,他这个导弹,他那火箭发展,也是在V-2这个基础上发展来的。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