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基本介绍
早期,苏菲派苦行修士的圈舞是苏菲派教徒的一种宗教礼仪和功修的内容。在舞蹈仪式(Sema)上,每次都要演奏“阿音”,它是特别的保留曲目。音乐包括四个部分,器乐部分是对比的节奏型,至少由一名歌手、一名长笛演奏者、一名定音鼓鼓手和一名铙钹手来表演。最早的音乐作品发源于十六世纪中期,结合了波斯和土耳其音乐的传统。保留曲目被不断扩展,在20世纪早期之前形成雏形。
舞蹈者将在一处修道院中接受1001天的隐居式的训练,在那里通过祈祷、宗教音乐、诗歌和舞蹈,学习伦理观、行为准则和信仰。训练之后,他们仍是教会中的一员,但亦可融入世俗社会,在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中,将世俗生活与灵性结合在一起。
舞蹈仪式通常在巨大圆形的房间举行,参加圈舞的信徒一般为五人,在数小时的禁食后开始进行舞蹈。初始,舞者身着白色长袍双手合十抱住双肩在经文的演唱和音乐声中缓缓步入场地互为致礼,开始以左脚为支撑,用右脚作为动力腿做短暂的旋转。随着音乐节奏的舒缓和快捷舞者的旋转速度也不断的变化着,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柔顺的,眼睛睁开但不能聚焦,以免视线模糊、流动。旋转中舞者的双臂不断变化出各种型态头颈微倾貌似向神明礼赞和交流。舞者宽大的白袍随着旋转飘逸成园伞装十分壮观。最后,随着音乐的终止舞者们缓缓退至场外并互以致礼,仪式结束。
舞者身着白色长袍双手合十抱住双肩在经文的演唱和音乐声中缓缓步入场地互为致礼
受土耳其当时当政者还俗政策的影响,1925年所有的修士会教堂被关闭。圈舞的仪式表演渐于凋零,但许多教众在私人聚会中仍保留了他们的传统。30年后,土耳其政府又开始允许这种表演,但只能在公共场合举行。上世纪90年代后,约束松懈,私人团体再度出现,这些私立团体希望能重建原有的精神和该舞蹈仪式的隐秘特色。
三.演变和发展
托钵僧舞发展自有7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如今已经从纯粹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演变成了表演项目。除托钵僧舞的称呼之外现代也有叫苏非舞的并有女舞者参与表演。2006年9月27日,埃及首都开罗的一个斋月特别演出中,托钵僧舞者舞动着长裙,不停地旋转。在埃及的托钵僧舞中舞者已经分出了主舞和次舞者了,服装也有了变化,成为了纯粹意义的表演舞了。
托钵僧舞发展自有7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如今已经从纯粹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演变成了表演项目
土耳其地跨欧亚,东西方文明的影响,让它魅力独具。来自土耳其的《舞之王“热情之火”》,曾被比喻成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著名城市)。看这场舞蹈,就如同行走于那座城市,随时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舞剧《舞之王》的制作更接近一台表现多舞种魅力的综合舞蹈秀。这许多舞蹈中,尤以托钵僧舞最为引人入胜,作为全剧的头炮,该舞种盛行于 土耳其、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特别具有视觉震撼力。托钵僧们沉着自若又生生不息的旋转中,十余位舞者身着荧光舞衣,带领观众进入曼妙的舞蹈王国……随后,古老的神话故事、宗教仪式,现代的文化碰撞,一一展开。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主创人员将全力展现出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奥斯曼、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过程。2005年由土耳其申报的《托钵僧舞蹈仪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