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武显:共产主义在哪里(3)

常武显:共产主义在哪里(3)

三、共产主义在身边

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但没有看到真正的共产主义,他把科学的社会设想留给了后人,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逐步取得的成果留在我们身边。静下心来细细观察分析我们身边的一切,发现每一个变化无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生动实践无不与共产主义紧紧相连。

(一)劳动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逐步消灭社会差别。马克思说:“劳动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以说,一部人类的演进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为依据,给劳动下了完整的科学的定义。马克思写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同时还指出:“劳动既是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活动。只有从社会关系上来把握理解劳动,才能真正理解劳动对自然所产生的改造作用,才能确定劳动的社会性质。”据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表述为: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制造和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物,使其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当下,从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来看,每一个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劳动者而言,无论是农民、产业工人、科技工作者,还是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只要工作需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拥有和使用信息资源、自动化办公系统、先进的技术设备等,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已不再停留在为生计而奔波,而是自主地控制着社会物质交换,并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结构和社会进程。因此,从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我们已很难分清楚哪一位是进城务工者,哪一位是企业老总,哪一位是机关工作人员。这种看不出身份差别和社会差别的主要原因,实质是劳动的社会分工更加多样化,劳动的属性已由物质的规定性更多地转向社会的规定性,劳动已经在消灭社会差别方面走向历史的前台。

(二)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基本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财富分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两种。对于财富,马克思这样解答:“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史,既是追求财富的文明史,更是创造财富的光荣史。追求财富,既是人的本性,又是社会进步的杠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大部分人吃得好、穿得暖,饥寒交迫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连不少农村人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不再是奢侈品,自来水、天然气、彩电、冰箱、手机、电脑、汽车等也逐步走进日常生活。在精神生活方面,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追求和享受休闲养身、读书看报、游泳打球、听音乐看戏剧,可以自由平等地参加各种体力、智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可以自由平等地把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运用参与到社会竞争、实现人生价值的各种社会实践中。虽然在现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但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推动力,更是人们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向往的源动力。

(三)逐步发达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演进,同一社会形态不同阶段的区分和发展,最终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论”、“任务论”、“基础论”、“动力论”、“战略论”、“决定论”等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论”、“本质论”、“根本任务论”、“开放论”、“标准论”等思想,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包涵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论述,指导社会主义生产力一步一步实现了重大发展和历史性突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领域甚至差距还不小,但已是今非昔比。从国家层面讲,蛟龙入海、神九飞天、嫦娥奔月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计划的推进实施,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正在追赶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从社会层面讲,信息系统软件、高技术设施设备等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工具,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进而深刻改变和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推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缩短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必将带领人们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四)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观点,更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们身边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比如,土地转让、房屋拆迁、市场潜规则、行业霸王条款、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较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情绪,但这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不是党和人民所期望和容忍的。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追求公平正义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敢于触及社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拍“苍蝇”、打“老虎”,极力消除党内腐败,纯洁党的肌体,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合理调整分配利益格局,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将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果断出台一系列刚性约束制度规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下放行政事业审批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高效廉洁政府。这一系列组合拳,每一个具体实施步骤,都是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书写的华丽篇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