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上百审批章亦是政府的“自我解封”
4个月前,滨海新区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为“一局一章”,这无疑是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项创举和重要里程。109个章,代表的就是109道甚至更多必须迈过的“行政审批门槛”,无怪乎李总理会感叹:“为了盖这些章,老百姓不知道要跑多少腿,甚至可能还要做很多‘别的工作’,花费很多‘灰色费用’”。将109个公章缩减为1个,无疑是大大缩短了时间,节约了大量的办事成本,将办事群众从“打怪升级盖印章”式的漫长过程中“解脱”出来。
109个章变为1个其实也是政府的“自我解封”。当前很多有行政审批权的政府机构都同时存在“某些部门人手不足与某些部门人手过多”的矛盾景象,归根到底就是自家审批流程过多,禁锢了一部分本该安排到其他岗位工作的人力资源。将部分行政审批权交出去,将象征权力的公章交出去,其实也是释放这部分人手,缓解内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其次,清理了行政审批中的交叉地带、模糊边界,让工作人员从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的疑惑中解脱出来。滨海新区在把全区的审批事项整合之后,发现209项审批权力中有接近20%属于交叉项目。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类交叉项目往往也是单位之间权责不清、界限不明问题的“高发地带”,让工作人员办也不是,不办更不是,无端惹了许多纷争。缩减公章,减少审批流程和环节,将零散的环节和步骤整合为一体,划定权力界限,明确职责担当,这也是将工作人员从疑惑和迷茫中“解救”出来。
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大同煤矿集团董事长张有喜曾说,同忻煤矿在办理审批过程中,需要跑33个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先后要出147个文件,盖205个公章,期间付出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等办事成本不可估算。滨海新区的“公章缩编”也许将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信号弹,更具备推广全国的实验意味。我们期待着“109变1”能为政府职能真正转变拉开序幕。
封存的不仅仅是109枚公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已先后3次作出决定,对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下放,对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进行了取消,要求地方各政府要加大简政放权和精简行政审批制度的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体现市场的作用,把政府的职能从过去的管理转为现在的治理和服务。
今天,伴随着109枚公章被封存,也正是标志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步伐正式全面启动。这109枚公章的被封存,拉开了国家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序幕,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吹响了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号角。可以说,随着装有109枚公章的盒子的盖子被封存,也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这个开启,掀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篇章,唱响了反腐倡廉的冲锋号,激发了社会创新驱动的活力。这个举动,看是平常,也很普通,但却是共产党人践行群众路线,不断还权于民的勇气和信心的体现。
109枚公章的被封存,是因为它承担的历史使命已经宣告结束,历史需要他退出历史舞台。行政审批制度是在特定时代下的特定产物,在当时的时代下,对于规范国家的管理还是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当年正是由于这种行政审批体制的维系,才使得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秩序井然。今天,对于这个历史功臣,但我们仍然让他卸下了重任。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敢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有了共产党人的这种高贵品质和高瞻远瞩,才能够作出这种毅然的决定。这就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和历朝历代封建王朝的根本区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