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么,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是指怎样的事情呢?
吴忠民:合理把握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十分重要,否则便会人为形成一些新的社会不公现象。
社会公正的基本立足点应当是客观、中立的,一碗水端平。国家对于社会各个群体的基本态度应当是,应当站在社会整体的立场上,以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和基本权利为基本出发点,不管这个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属于基本权利范围内的事情,都应当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而不能厚此薄彼。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都是平等的,而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社会的各个群体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
反思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的一些作法,在这方面有许多教训值得汲取。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年也就是毛泽东时代,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是过多地站在穷人利益的立场上来进行。一个人越穷越好,最好穷得三代叮当响,那么他就具有了雄厚的政治资本,相反,一个人如果比较富裕,或者出身不好,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是罪恶的,剥夺者应当被剥夺。其结果是陷入了平均主义,丧失了社会活力。而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时期当中,情况时常颠了个个儿。有时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是过多地站在富人的立场上,以富人的要求为标准来进行。一切以弱势群体的要求为标准来制定政策,固然有失公正,但同样,完全站在富人的立场上来制定政策,恐怕也有很大的问题。实际上,这就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这明显地表现在一些地区招商引资的活动中。
记者:中国现阶段出现了两个反差较大的现象,一是经济成就辉煌,二是社会不公现象日益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您觉得社会不公现象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吴忠民: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公正,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缺少了起码的天平,进一步看,由此所带来的,必然是全方位的、十分有害的负面影响。
一是,失去社会公正便意味着基本制度的畸形安排。现代社会基本制度安排的依据是社会公正。在没有社会公正为依据的情形下,一个社会当中的各项基本制度的安排必定是畸形、有害的。相应地,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必然会出现失衡的情形。相应地,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就会呈现出一种零和博弈的状况,不可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是,失去社会公正便意味着市场经济基本准则的破坏。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平等竞争。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程度越高,对于平等竞争规则的损害程度也就越高。类似于某些精英群体如权力精英群体和经济精英群体之间的利益结盟、公共权力不恰当的扩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以及许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等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使得市场经济应有的平等竞争精神与准则被扭曲变形。
三是,失去社会公正便意味着发展活力的丧失。一个社会如果缺少必要的流动机制,就意味着大量社会成员向上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横向的自由发展空间会严重受阻。因此,大面积社会成员的潜能就不可能得以有效地兑现和释放,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活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四是,失去社会公正便意味着社会安全的程度会降低。虽然还不能说贫富差距过小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财富总量的增大以及社会不公正现象势能的积累,随着整个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不公正现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加速度扩张的趋势。
正是由于社会不公现象所造成的危害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全局的大事情,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凝聚全体人民的关键就是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记者:中国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您觉得在种种事情当中哪件事情是当务之急?
吴忠民: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事情,就是应当以社会公正凝聚全体人民。
虽然中国目前需要做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带有全局性的大事情就是要凝聚全体人民,共同推进改革发展大业。而凝聚全体人民的关键就是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原因很简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中国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中国人民目前最为看重的事情就是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事关每个中国人能否获得基本生存尊严和自由发展。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人生头等大事便是有尊严的生活和可预期的自由发展。只有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每个社会成员才能够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从而能够有效应对种种人生风险并平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够破除利益结构的藩篱,从而实现自由流动自由发展;才能够依靠法律制度,公平解决相互间的纠纷和矛盾;才能够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局面。
社会公正事关社会各个群体之间能否实现有效的合作。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复杂化和职业化,进而使得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具有了一种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任何一个群体如若脱离其他群体就无法独立存在,每一个群体在整个社会中都扮演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而为了保证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社会公正规则。换句话说就是,此群体的利益增进不能以损伤彼群体的利益为必要的前提条件,相反,在此群体利益增进的同时,彼群体的处境应当随之得到改善。唯有如此,社会各个群体之间方能实现有效的并且是可持续的合作。否则,便会使利益受损的群体产生诸如不满、抵触甚至是反抗的情形,以致造成各个群体之间的恶性互动,有效的社会合作难以形成。
记者:在您看来,怎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吴忠民:就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而言,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大致有以下几项:
其一,以社会公正为依据进行基本的制度和政策安排。社会公正不仅是一个事关扶贫解困具体政策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基本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就顶层设计的框架布局而言,中国正应当立足于社会公正来制定基本的制度和基本政策。
其二,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物质条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蛋糕不做大,就谈不上分蛋糕的问题。我们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在谈论现代社会时,总是把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作为最为重要的前提性条件。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
其三,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由于中国目前的社会不公问题涉及社会主要群体,所以,迫切的任务在于大面积改善民生。就此而言,有必要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确保社会稳定。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要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其四,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分配结构。长远来看,要想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就必须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分配结构。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个层面人们的广泛共识。橄榄型的社会分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公正性:它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普遍受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具体状况;反映出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为基点(数学上的大数原则)的制度设计的公正性和社会政策实施的强力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