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收集】
海量举报信中寻找蛛丝马迹
海量举报信中,往往藏着“大老虎”。从数以万计的举报信中挖出大贪官,是纪委反腐的一大绝招。
“反腐风暴”中的林明(化名),感觉日子是被一个个案件推着在走。
“一睁眼就是案子。”作为一名负责查办案件的北京基层纪委干部,每天都在查案子。
今年,北京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面临查办案件的高峰。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总共立案772件,增长63.6%。
从立案的增长率看,北京西城、丰台、门头沟、怀柔等区县,都翻了一倍多。昌平区今年1-8月总共查办了42件案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39件)。
“以往由区纪委‘直查’的案件并不多,两个月查五六个案子效率已经算很高了,今年的办案数量将会是历史最高点。”昌平区纪委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纪委“搜罗”违纪违法线索的主要渠道,还是源自群众举报。据统计,今年北京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纪内信访举报14313件(次)。纪委需要对每件举报线索逐一核查。很多大案要案的线索,都来自海量“举报信”中的蛛丝马迹。
一名区县纪委副书记认为,一方面,反腐败形势激发了老百姓的监督举报热情。一方面,纪委对于案件线索的“过筛”更加严格了。
他解释,过去纪委主要筛查“大案要案”线索,今年,按照中纪委“抓早抓小”的精神,对违纪苗头也要重视,不能放任其“养”成大案。
从一封举报信的“蛛丝马迹”到案件成立,需要纪委干部大量的工作。在林明读到的举报信中,很多只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模糊的信息。办案人员还需要花上不少时间四处奔波,进一步搜寻证据。
“一个案件的基础情况,常常要花上一个月去摸清。”林明说。
【调查取证】
细抠银行账目形成证据链
一个案件的成立,需要涉案者的主观动机和客观证据相互印证。办案人员时常会面对一张开户十余年的银行户头,在数千笔业务中一个个核对。在正面接触“对手”之前,他们都能将案情各个细节倒背如流。
在纪委的内设机构中,“纪检监察室”主要负责案件查处办理工作。今年,北京各区县纪检监察机关完成了内设机构的调整,从事纪检监察“主业”的部门占到六成以上。
各区县纪委办案人员队伍也进行了重新“集结”。纪委办案时常需要“连续作战”,纪检监察室的办案人员一般会倾向于选择一些三四十岁的“年富力强”人员。担任某区县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的林明,年龄是33岁。
随案件数量攀升,基层纪委办案人员数量大为增加。东城区纪委8月初刚完成内设机构调整,从事纪检监察主业的部门为8个,占内设机构总数的66.7%;直接办案人员37人,占机关总人数的64%。东城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更有利于把主要力量放在办案上。”
林明所在的纪检监察室共有4名办案人员。在接到一个新案子时,他们会分头“出手”搜罗证据。在他看来,取证环节非常关键。因为从目前的案件特点来看,违纪问题通常会伴随违法。
比如,到银行调取案件的基础证据时,办案人员时常会面对一张开户十余年的银行户头,在数千笔业务中一个个核对。
今年,昌平区查处了一起政府采购中心原主任、副主任腐败案。因案情需要,办案人员对政府采购中心7年的账目逐一核查,账目摊满了3米多长的办公桌。办案人员请来了专业审计人员,整整核查了一个月,最终梳理出了7大项26个问题。
办案人员分头取证之后,还需要反反复复地讨论案情,设想应如何突破“对手”。通常在正面接触“对手”之前,所有办案人员都已能够将案情各个细节倒背如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