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注意“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和典型性”

北京:注意“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和典型性”

摘要: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的”文化?这里先以汉族中国的文化为主来讨论,必须承认,自古以来汉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和核心。

2007年,我曾经在香港举办的一次论坛中提出一个说法,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是复数的,而不是单数的”。当时只是为了表示一种担忧,即随着中国的崛起,会出现重返传统,强调国学,高唱爱国的极端趋向。那个时候,我心中的疑问只是,现在讲“国学”会不会窄化为汉族之学,讲“传统”是否会把汉族中国文化窄化为儒家一家之学?如果是这样,它很容易和现在中国的所谓“汉服运动”、“祭炎黄,祭女娲”、“尊孔读经”等社会潮流结合起来,不由自主地把尊重传统和强调认同,在所谓“文化自觉”的论述下,推动民族主义甚至是国家主义。因此,我在很多场合反复说明中国文化的复数性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容摄性与开放性。

几年过去了,我仍然持这样的想法。但是,这里更希望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通过中国的文化在几千年中不断叠加,凝固,叠加,凝固,再叠加,再凝固的历史过程,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为什么是复数的,也想通过中国文化在晚清民初以后的百年渐渐处于断续之间的状况,来说明复数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今天为何仍然需要持开放的胸怀,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再次“叠加”。特别是在文化史研究和撰述上,我想提醒的是,如果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化的复数性”,在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候,也许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文化在融汇、凝固、叠加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建立文化史的主轴。

这些年来,我曾在很多场合批评某些论述中国文化的方法,因为研究中国文化的论著常常是用一种概论(或者说宏观)方式,高屋建瓴地,也是笼统地,或者抽象地介绍所谓“中国文化”。可是我觉得,要讲清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两字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你只有讲清楚,这个文化是中国特有(或比较明显),而其他国家没有(或者较不明显),或者说华人世界特有(或比较明显),其他民族没有的(或者较不明显),这才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化,你不能把那些“非典型的”东西统统叙述一遍,就算是中国文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的”文化?这里先以汉族中国的文化为主来讨论,必须承认,自古以来汉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和核心,简单地说,或许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古代传说中由于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虽然是神话,但是正说明汉字对于型塑中国文化的意义。使用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而且至今还使用这样的文字来思考和表达(其它各种文化大体上已不再使用象形为基础的文字),这在汉族中国人的思考方法和意义表达上,确实影响深远而巨大,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甚至还影响到周边即所谓“汉字文化圈”。

第二个是古代中国的家庭、家族、家国结构,以及这种在传统乡村秩序、家族伦理、家国秩序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也包括儒家的一整套有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政治设计(它与希腊罗马城邦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相当不同),和延伸出来的修齐治平的思想,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传统。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