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高招“扶贫”,须警惕官员子女钻空子(3)

【案例】高招“扶贫”,须警惕官员子女钻空子(3)

“高考扶贫”是一种人才扶贫,这种“造血式”的扶贫,要比给贫困地区多一些财政拨款等“输血式”扶贫更有效,也更持久。高考扶贫政策沦为权贵的“盛宴”?根本上在于权力的长袖善舞和无孔不入,贫困地区对权力的监督相对较弱,权力的行使和运行也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和人脉基础。导致变异的土壤依然肥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扶贫政策只能“定向”到某个贫困县,却无法“定向”到贫困学生。

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农村生计划,比如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报考者的信息没有公示,只是由有关部门对其资格进行审核,这不利于公众对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进行监督。如此现实下,一些官员利用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基层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易使政策执行走样”。

好的政策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而不折不扣的执行需要坚实严密的制度保障。从长远看,官员子女搭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生的补偿计划的便车,既有违教育改革的初衷也对农村教育公平造成新的不公,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堵住漏洞。堵塞官员子女在高招扶贫政策揩油的漏洞,有必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应建立统一部署的补偿计划,给予贫困家庭学生加分评价信息,根据学生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来确定补偿,将每个学生的求学地区、所在家庭作为一项评价标准。同时,让高招扶贫信息在公众监督下执行,才会是防止权力滥用和去除污浊的最好“防腐剂”。

高招“扶贫”不应成为官员子女“绿色通道”

高招“扶贫”政策是国家为了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变农村孩子命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出台的具有针对性的一项优惠政策。但在很多基层贫困地区,一些官员却抓住政策的缺陷,利用自身影响力将子女改回农村户口,与农村孩子争夺政策照顾机会,致使政策执行走样,听来着实让人痛心。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失衡发展,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无论从师资力量、知识面、综合素质哪个方面都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接受高等教育的机率本来就比城市孩子小的多,读书上学几乎可以说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即使是这样,竟然还会有人觊觎。试问那些与农村孩子争高招“扶贫”优惠的官员,做出这样的行为你又于心何忍?你可知道,如果你的孩子享受了这一优惠政策,就会相应地有一个农村孩子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甚至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更何况,你还是国家公务员,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是谁赋予你的权力,权力应该为谁所用难道你不知道吗?党员的宗旨难道你不清楚吗?答案不是不知道,而是明知故犯。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堵住政策的漏洞,让高招“扶贫”优惠真正成为农村孩子成才的助推器。

一是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将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地区教育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是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与调整,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通过涉及举报平台、公开电话、电子信箱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倡导社会大众、媒体参与监督,对发现的违法线索无论涉及到谁都一查到底,并适时社会公开案件查办结果,依法严惩犯罪分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