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三次亲近儒家 习近平为何如此强调重拾传统文化?(2)

一年内三次亲近儒家 习近平为何如此强调重拾传统文化?(2)

摘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9月24日,习近平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引用了这句话作为欢迎来自世界各国嘉宾及专家学者的开场白。

列举15种优秀古代思想古为今用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而“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儒学等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随后,他一口气举例列出了15种优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等。

习近平总结道,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习近平的“文化观”:

强调维护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

习近平的“文化观”强调维护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正确学习借鉴,及发展与传承的相互结合。

他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此前,习近平曾在多次场合提到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阐述自己的文化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在昨天的讲话中,习近平表示儒家思想蕴藏解决当代世界难题的重要启示,并进一步把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意义提升到“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究竟如何将继承传统文化并且赋予其现实意义,得到各方关注。

有网友表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正在缓慢流失,重拾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于改造社会风气有积极意义。还有网友表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具有远见眼光者的责任,并赋予他们紧迫感。现在当务之急就是用祖辈留下的思想珍宝向世人传播,构造国民信仰。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