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红十字会“卖血风波”应理性看待(4)

【案例】红十字会“卖血风波”应理性看待(4)

“红会卖血获利”,谁来验明真伪?

既然红会及时作出回应,并声称“卖血获利数十亿元”的说法严重失实,那么,当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从而通过法律途径对造谣者作出严惩。近些年来,虽然多个政府部门一直在携手阻击“网络谣言”,但由于相关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摆设”,不少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公益组织,即便面对“网络谣言”,也只是简单地澄清真相之后,也便不了不之,并未从根本上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当然,“红会卖血获利”的消息,之所以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与中国红会当下糟糕的社会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众皆知,近些年来,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一些公益慈善机构,其表现令公众大跌眼镜。不仅公益慈善机构屡屡曝出“奢华消费”丑闻,当公众奉献的爱心款项被管理部门大吃大喝、奢华消费时,势必会挫伤公众的行善热情。

另外,一些地区出现救灾物资长期遭闲置,甚至救灾棉被以及衣服出现发霉的情况。尤其让公众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在面对社会各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吁之声,公益慈善机构甚至未能给公众呈现一本“明白账”。这样一来,公众奉献的爱心与善举无法在阳光透明的环境当中运行时,很容易引发各类腐败黑幕。

如果公众捐出的善款不知去向时,又有多少公众会毫无疑问地奉献爱心与善举呢?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家喻户晓的爱心企业家陈光标,更愿意通过自身的亲力亲为来传递爱心与善举,其这样的行为,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对当下公益慈善管理的不满。面对社会各界的非议不断,按理说,作为红十字会来说,当应更多地剖析并“校正”自我。

无论如何,公众希望包括中国红会在内的各级公益慈善管理部门,要通过让慈善款项阳光透明运行,从而呵护好公众的这份行善热情,切不可将地震灾害视为敛取钱财的“契机”。公益慈善管理部门要想持续健康发展,要想真正赢得广大公众的信赖,当务之急是应当给公众一本“明白账”。试想,如果中国红会的一切款项能够置于阳光透明的氛围当中,又怎会引发“卖血牟利”的大肆传播?

“卖血获利”的红会究竟该如何自证清白?

几年前的一篇“卖血获利”网络文章,时至今日还被“引经据典”的用来抹黑红会,而且居然再次获得网友大量转发,成为热门话题。屡屡“躺着也中枪”的红会,的确是相当冤枉,不断如祥林嫂般自我澄清也难以自证清白,更是令人郁闷。应当承认,公众在行使质疑权之前,当然有必要先搞清楚事实原委,在转发之前,也不妨先理性的检索求证一下相关信息的真伪,以免屡次三番的错怪无辜。不过,对于红会而言,之所以总是麻烦缠身,甚至遭遇“莫须有”罪名,恐怕也不能全怪公众的质疑太过感性和随意。 

事实上,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红会的自我澄清,却始终难以自证清白,甚至还屡屡被原本与之无关的事件所拖累,很大程度上也与其自身因素有关,至少暴露了其在公信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这一点,其实也不难从最新发布的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中看出端倪,相比同比提高2.3%的中国慈善透明指数,红会的透明指数却有所下降,成了为数不多的拖后腿者。 

可见,如果说“卖血获利”的确是有所冤枉的话,那么,红会的透明度欠佳,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按理来说,对于任何慈善机构而言,透明度不仅是其诚信度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慈善机构的生命力所在。在这方面,国际红十字会其实给出了慈善机构的应有范式,即首先要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而这一点正是通过确保机构的透明化运营来实现的。而所谓“透明”其实并非“看不见,摸不着”,具体而言,慈善机构必须明确的告知捐款者要做什么,怎么做了相关决定,在哪里向谁募款,每一笔款项又将如何使用,一份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常常多达数百页,可见其细化的程度。不仅如此,慈善机构的透明度,不能仅仅来自内部自觉,一个完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同样是慈善机构长期保持其透明度的必要制度约束。 

不难设想,假如红会能够保持信息的透明化,建立透明的捐款机制,使各项行动都对公众保持透明,并乐意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没有任何不可见人的隐蔽角落,当然也就无需担心各种无端的猜忌。如果红会入账的任何款项都有明确的来源,其开支也完全透明公开,面对“卖血获利”的质疑,其实完全可以保持淡定,而不会陷入“祥林嫂式”的公关危机中。 

一言以蔽之,仅仅是回应“严重不实”,其实并不会让红会从此摆脱公关危机,唯有透明指数的提升,才能真正让红会重建公众信任,走出信任危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