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联体”2016年争取达到全覆盖

北京“医联体”2016年争取达到全覆盖

原标题:北京“医联体”后年全覆盖

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跨省医联体……今年,不同类型的医联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相继建立并运行。目前,北京的医联体制度正在解决着许多患有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的老人就医难问题。同时,实行区域合作医疗联盟机制,让患者看病不必专程去大医院诊治,如果有需要,在社区医院也能预约到三甲号源或享受到专家服务。尤其是有的人在大医院做了手术,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度过康复期,大大缩短了病人家属来回跑大医院照顾的时间,让家门口就医更方便。

新中国周年目标

“大手牵小手”2016全覆盖

近年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门急诊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3年全市诊疗人次更是突破两亿,达2.19亿人次。越来越庞大的数字也让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小医院还是门可罗雀,百姓看病还是一个字——难。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通过建设“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医联体,是在辖区内,根据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患者的就医需求,建立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首诊在社区、预约在社区、慢病用药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目标。通俗点说,这种医联体的形式,让医院之间“大手牵小手”,医疗联盟一旦形成,内部转诊、约号、出院康复将更便利。

2013年年底,北京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医联体工作目标,提出在2014年6月底前,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6年争取达到居民全覆盖。

举措: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出诊

大医院的专家在社区出诊,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这已经不是医改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便民措施。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逯勇照例来到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从去年11月起,他和朝阳医院其他6位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在社区医院又多了一个新头衔——责任主任:“不仅有每周半天的查房带教和半天门诊,还会参与一定的管理,带动社区医院的发展”。

把周边的医疗资源联合起来,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培训,或把大医院的专家派下去,目的就是尽快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小病、慢病就让老百姓在社区解决。

逯勇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把技术留在基层,让患者在社区做简单的检查和问诊,疑难检查再到大医院,检查结束后患者把结果带到社区找专家就诊,这种形式患者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大医院做手术转到社区康复

基层的患者可以转诊到大医院做手术,等病情稳定后,再转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大医院也由此能腾出床位和时间,这也是医联体要承担的使命。

朱先生一周前因右臂摔伤,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目前病情稳定,但还需要到社区做进一步的功能康复训练。为此,朝阳区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大夫专程来到朝阳医院接送朱先生,双方医务人员经过认真的病情交待后,朱先生被120急救车转到朝阳区八里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下转”让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也让患者得到方便和实惠。

朱先生转到社区后,与朝阳医院并没有“脱钩”。专家还是会定期到社区出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在社区不仅能享受到专家的待遇,还在治疗上节省了花费。

据了解,目前,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总床位数约3100张,他们统筹协调体系内各医疗机构床位的使用和管理,从而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急需住院的患者住不进来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