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医联体尝试京冀医保互通
今年5月,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正式签约合作共建。河北燕达医院成为了北京朝阳医院首家异地医疗联盟医院,来自朝阳医院10余个科室的专家定期到燕达医院出诊及指导医疗等工作。随着协议内容逐步落地,现在生活在燕郊地区的近60万百姓,成为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医疗提速先行的最为直接的受益者,他们正在家门口享受着北京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燕达医院也有望成为首个与北京医保互通的异地医院,京冀之间医保异地实时结算试点年内有望实现。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通过这种合作,燕达医院今年7月挂号人次比6月份增长1322人,增长率17%;7月挂号人次与去年同期对比增长5617人,增长率148%。门诊量在增长,不仅意味着家门口看病的便利,同时也分流了一部分朝阳医院在燕郊地区的接诊压力。
病例:郊区医联体缓解京郊就医难
家住平谷区马坊镇74岁的何大爷因长期咳嗽憋气,在平谷区医院住院治疗后无明显改善。平谷区医院请北京朝阳医院的呼吸科专家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这种形式,使患者享受到了三甲医院专家的技术水平,也方便了患者往来于郊区和市区的奔波之苦。“现在这样方便多了,要上市区会诊,路途也远,连坐车带排队就更不好瞧了。”何大爷说,在村里像他这样的老病号并不在少数,以前每次进城看病,至少都要两个子女陪同,现在这样也解决了家属的困难,病人足不出户就和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进行面对面沟通,提出想法和看法,专家给出治疗方案予以治疗。
以大医院为龙头,将地域内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医院组合起来,让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区县基层医疗机构,从而提升医疗效果。这种合作模式也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让基层医院的医生技术水平也得到提升,受益匪浅。
据了解,目前,平谷区医院医联体,以平谷区医院作为医联体核心医院,合作单位有协和医院、友谊医院等三级医院,解决了本区远郊居民进市区看三甲医院难的问题。
数字:医联体后年达50家
10月4日,北京晨报记者从市医管局获悉,目前全市已在朝阳、友谊、世纪坛三家医院开展“区域医疗服务联合体”试点基础上,按照市卫计委总体部署,在市属综合医院推广。而今年上半年,已有朝阳、友谊、世纪坛、安贞、积水潭、首儿所、宣武和小汤山医院成立了医联体。8个医联体中有5个医联体是以三级综合医院为核心医院,联合区域内不同医疗服务机构形成的“区域大医疗”模式;另外3个为积水潭骨科医联体、首儿所(朝阳区儿童)医联体和小汤山医联体,是以专科为特色的“大专科”模式。
以朝阳医院为龙头的朝阳医疗联盟整合了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床位数约3100张。友谊医疗集团包括1家康复医院、5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世纪坛医联体纳入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贞医院医联体共涵盖北京市东北区域18家医疗机构,其中吸纳了服务高端的和睦家等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
9月末,由北医三院牵头,包括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海淀区中东部医联体正式启动运行。从涵盖机构数量上看,该医联体是目前本市最大的医疗联盟,核心医院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另有23家成员医院,既有三甲医院,又有二级和专科医院,还有北大和清华的校医院,以及社会福利院与民营医院。
医联体今年的爆炸式增长,已经开始让市民就医受益,而这一受益进程还将提速。预计到2016年年底,全市医联体总数将达到50个左右,那时,大医院就医环境将得到改善,社区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市民享受健康服务会更加方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