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山: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历程

张晓山: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历程

熊十力先生曾说:“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正是在科学研究中能够耐得住寂寞,力戒浮躁,潜心钻研,既不人云亦云,也不食洋不化,才使得张晓山在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领域能有所建树。

出生自名人家庭,也受累于名人家庭,10年农村生活没有让张晓山磨灭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如古语所言:“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因为勤奋、敏锐和敢于坐“冷板凳”,跳出农村进入农业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张晓山在农村组织与制度、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收获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从土默特农村到社科院学堂

“生活教育了我,我们不应该跪着,要站起来,自尊自强。”

张晓山1947年10月生于上海一个著名的文化家庭。父亲胡风是著名的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小时候张晓山随父母来到北京,初中和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

因为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事件,张晓山成为一个黑得不能再黑的“黑五类”。1968年,作为66届的老高中生,张晓山开始了他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插队落户的农村生活。在此后的10年中,一批批招工、招生的知青陆续离开了土默特这片知识青年再教育的火热天地,而对张晓山来说,因为出身问题,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落在他的头上。

1973年推荐和选拔知识青年作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因为家庭原因,张晓山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1974年再次招生,张晓山还是同样的原因卡在政审关上。此后,在一些热心干部和同学的帮助下,张晓山作为“社来社去”(即从公社来的就回公社,从大队来的就回大队)的工农兵学员,去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农牧学院读了一年的农学专业,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继续劳动。

1977年,张晓山被调到土左旗塔布赛公社良种场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在这一年秋天,广播中传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喜讯。新高考制度规定,66届、67届高中生也可以参加考试,这让张晓山感到非常高兴。不过,此时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好在已经快到农闲时间,张晓山就请了假回到村里,隔几天蒸一屉窝头或馒头,闭门不出,日夜看书学习。当时,张晓山最大的愿望是能考到北京大学读书,不过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他被内蒙古师范学院录取。张晓山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只读了1年,因为允许在校本科生报考研究生,1979年,读了1年本科的张晓山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7月,张晓山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

凡是经历过文革岁月的中国人,都会留下深刻的生活记忆。对张晓山来说,那段日子刻骨铭心:不管整人的还是被整的,人性最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了,但人性最美好善良的一面也得以展现,尤其是在社会底层,日复一日的插队生活让张晓山逐渐感悟,最普通的老百姓看待人的标准不是你的出身好坏,而是你为人是不是实在,能不能吃苦,会不会干事。张晓山说:“生活教育了我,我们不应该跪着,要站起来,自尊自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