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山: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历程 (2)

张晓山: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历程 (2)

接触农业经济研究

选择农业经济研究,最初的目的就是能回北京,但10年农村插队,也让他因此建立了研究的动力,形成了想为老乡做点事的基础感情。

事实上,选择农业经济专业,对张晓山来说,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户口,想凭借自己的本事考回北京。不过,作为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青年,10年的农村插队生活,让张晓山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具有了切身亲近感。当时在农村生活,张晓山的经济地位和农民完全一样,甚至比一般农民更加贫穷。他亲身经历了生产队种的党参苗被当作 “资本主义毒草”而连根刨掉,也经历了半夜拿个口袋到农场院和老乡一起偷偷地分“土粮”,10年的底层社会生活,给了张晓山一种难得的人生积淀,“没有这10年的农村插队经历,我就不可能真切地了解人生、了解农民、了解社会。”正是这种基本感情,逐渐使得张晓山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动力——在从事研究时,他往往会想到村里的老乡,总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使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成果。张晓山说:“这10年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也算是我研究的出发点吧。同时,经历了这10年,社会地位的大起大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山供职于农村发展研究所,而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其实一直都比较“冷门”。例如对合作经济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晓山就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实际上,直到2000年后,对农村和农业合作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此,张晓山的认识是:“选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要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得有广阔的眼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探索和把握其中内在的规律。但更主要的是要甘于坐‘冷板凳’,静下心来研究问题,去除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风。”

农村合作经济是张晓山的研究重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局限在基础性范畴,1991年他出版了《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外比较研究》,对150多年来国际上形成的有代表性的合作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并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农村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和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国家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国家立法与合作组织的发展、社区合作组织的演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合作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这项研究成果为中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了一些较为系统全面的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