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当有“现实”作为基石

“决策”当有“现实”作为基石

决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决策者,顾名思义,就是作出决策的主体。就目前而言,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主官、部门领导、负责人都在自己的职位上扮演着决策者这个重要角色,所作出的各种指令、决策都关乎着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否。于此,如何扮演好决策者这个角色对当前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出较高的要求和挑战。如稍有不慎,那将是丢失民心,劳民伤财。民间有一句顺口溜,说决策失误是“票子全花了,工程白搭了,领导高升了,百姓遭罪了”。

在决策上失误的例子不乏少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再到大炼钢铁、围湖造田等等政治、经济决策的失误,这些失误让中国人交了不少的“学费”。据世界银行估计,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至5000亿元。据国家审计署报告披露,近几年来,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高达贪污受贿的9倍之余,而贪污受贿的金额几近千万,这些损失的背后是几十亿中国人在买单。

为何损失数字如此之大、触目惊心?归结原因,其一在于各级决策者的决策理论水平、规划水平等与之职不符;其二在于决策者的歪曲的跟风上位思想意识,脱离现实条件。不少领导干部想的都是“上项目、上大项目、多上大项目”,现今竞争激烈,大多肩负着“比学赶超”的压力,如果项目成功上马,就可以极大地“拉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于此,出现一些领导干部轻易决策不顾实际上项目的现象,最终演变成了盲目的决策导致了国家巨额投资付诸东流,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现实的改变,需要决策。然决策不能是孤立的,是以现实作为基石,二者相互依存。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是在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对决策项目前景作出评估、论证后才板上定钉。正如一位舵手,在了解水位深度等基本情况后,才能远洋航行,一帆风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