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保安考取研究生”应理性看待(2)

【案例】对“保安考取研究生”应理性看待(2)

常会回保安室看看

考试结果出炉,苗仁杰的英语成绩过了学校的分数线,他顺利参加了复试并最终被录取,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心理方向的研究生,这个专业在这一方向上只招了两人。苗仁杰也是北师大众多保安中,第一个考上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保安。

现在,开学已经20多天,平时中午没事苗仁杰就会熟门熟路地去保安室与大家聊天。他说,他考上研究生后,学校又来了一个准备考研的保安,他可以为他提供经验。

对未来,苗仁杰希望在专业课方面深入研究,喜爱的几个运动项目要尽量达到专业水准,还要继续努力学英语,出国看看。

“保安变研究生” 满满正能量

在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中,保安和研究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保安变研究生”在本质上是一种向上的社会流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工作屡屡受挫的苗仁杰,通过考研实现了人生突破。作为一个励志样本,“保安变研究生”生动地说明了自力更生才是年轻人实现阶层跨越的最主要路径。

临时找个工作过渡也好,“曲线读书”也罢,一些本科生选择做保安既是无奈的生存策略,也是一种主动的理性选择。同样的保安岗位,没有学历的中年人会追求一种“保守的稳定”,有学历的年轻人则将它作为一个“跳板”。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高校的学习资源圆自己继续深造的梦想。

无论从财富、权力、声望哪一个角度上看,在一个习惯用势利标准来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坏的时代里,保安都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底端位置。一旦“以财富论英雄”成为社会心态,用金钱把社会成员分等级就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从保安到名校研究生的角色转变,说到底也是一个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

“保安变研究生”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一步登天”的固化思维——只有懂得珍惜简单平凡的生活,懂得生活比梦想更残酷也更真实,才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个好的社会,不能让少数精英和天才“独舞”,而应该让大多数普通人只要努力就可以生活得更好。尽管这些人可能出身贫寒、天赋一般,但只要他们足够努力,依然拥有向上社会流动和人生突破的渠道。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才会拥有更多的光亮和温暖。

“保安变研究生”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它的稀缺和清新,这也从侧面说明阶层固化导致向上的社会流动不够充分。城乡二元体制的鸿沟、社会资本主导下的就业歧视、以财富为核心的阶层边界、“娶不起”的婚恋困境……让年轻人拥有更多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既需要个体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减少一些制度壁垒和人为藩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