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态,就是个人对事物理解、反应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和观点。无数个人心态构成的集合就是整个社会的心态,按照《哲学概念词典》(德国柯尔希纳、米夏利斯著)的定义,社会心态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一般我们可将其理解为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上广泛形成和普遍存在的表达和代表社会成员在认知、情绪、情感以及意志等方面的社会心理状态。“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公民心态的健康与否,可以给这个国家的决策、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1]
一、建设科学民生心态的意义
民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衡量,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感受。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和新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大批农民进城,在民生改善和发展中,会因不同环境产生不同的社会心态,以及与这种社会心态相适应的民生心态。民生心态是社会个体对民生发展、建设这项事业的看法、观点和倾向,无数个体的集合构成社会对民生发展的心理状态,包括对民生发展的价值判断、趋势走向和得失取舍。“城市病”不可避免地成为制约民生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因此,在全社会建设一个适应新城市化环境的“民生心态”,成为中国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工程。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创造了很多经济奇迹,国民经济按年均9.5%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978年的190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5680美元,增长了29倍,已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扶贫标准提到2300元,民众权利和福利保障提高。社会的进步以看得见的方式阐释着人民分享着的改革红利,绝大多数人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一种“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无受益感的怨愤”却弥漫于社会,尤其是在情绪化更加浓厚的互联网上,这种情绪更被放大。问题何在?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一种科学有益的民生心态。
网络作为一种辐射力很强的新媒体,舆论传播自有其规律,好消息、好心情的传播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而坏消息、坏情绪的传播却是按几何级数、爆炸式、传染病式增长的。受益的人很少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受益感,尤其在充满“仇富暴力”的网络中,人们更愿意相信“闷声大发财”。而不满的人更愿意通过媒体、网络倾诉和抱怨发泄情绪。于是,“无受益感的怨愤”在一定范围或时段主导了互联网这个舆论场。加上非理性情绪的推波助澜,这种怨愤通过网络被放大传染。
已有研究较多关注民生发展硬件设施建设,但较少将研究重点聚焦到民生软件设施建设尤其是民生心态建设上。事实上,民生心态对于民生建设的重要程度与硬件建设同等重要。民生心态是社会心态的一个方面,是公共管理者和公民相互作用、影响,最终体现出的一种全社会的关于民生建设的心理和态度。
民生心态建设是维护民生发展秩序的基础,也是推动其沿着既定、正确的路径前进的思想保障。当下,对中国民生心态影响最大的背景之一是新城市化。新城市化表面上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但新城市化实质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管理、公民素质、精神和物质文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实现城市现代化,是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取得城市经济高效益化、城市社会文明化、城市环境优质化、城市管理科学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2]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在新世纪,城市化是对中国最大的挑战之一。城市化不仅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途径,是解决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最大潜力所在,更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民生心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在新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大量集中,不同社会个体因自身利益不同对民生发展的心态不同,有激进、消极、冷静等各种心态交集,民生心态呈多元化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贫富分化、城乡二元化、特权经济等诸多社会矛盾带来的不健康心态,一旦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无限放大,将会波及全社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新城市化推进、民生改善的障碍。因此,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民生心态变化,建设科学、健康的社会民生心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新城市化发展,跨越民生陷阱,发展民生事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