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民生心态建设(3)

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民生心态建设(3)

三、科学、健康民生心态建设的有效路径

解决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在不断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科学、健康的民生心态,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建设科学、健康的民生心态则是民生发展的心理动力积极端正的民生心态是推动民生发展的思想保障,只有民生建设的执行者和受众都能端正心态,共同提高社会认知水准和主体意识,执行者注重激发公众参与民生建设的热情,公众不以“弱势群体”自居而坐享其成,双方都保持积极、端正的心态,才能够保障民生事业持续不断推进。

培养健康的民生心态能够为民生发展构建和谐氛围,通过在全社会建立政府-公民,以及不同阶层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树立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观念,才能为民生发展塑造和谐的氛围。再者,保持乐观的民生心态是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事业必然将面对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只有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保持坚持不懈推动事业发展的心理动力。

不同社会类型或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感知、想象和解释是不同的。[7]环境因素对于个体的认识、心态是决定性的,我们建立正确的民生心态,就是优化培育出产生个体心态的社会客观环境。心理学一般认为,环境通常是指存在于个人心理之外并对心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优化民生心态的根本措施就要研究、改善培育心态失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民生条件。[8]

关注社会个体的心理需求是民生发展的融合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和利益结构调整,经济主体、社会思潮、利益关系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个体关于利益上、思想上的变动集中体现为个体心理需求,如果个体正当、合法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和重视,就容易引发心态失衡。因此,建设民生心态的有效路径是注重建立公共管理者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需求表达渠道,使得合理民生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布、传递,并得到重视和满足,形成良性平衡方式。

我们认为正确的民生心态是全深化改革、推动新城市化背景下民生发展的基础和思想轨道。因此,要使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选择一条优化民生心态的路径至关重要。

1.深刻认识不健康民生心态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兑现这一目标和承诺,首先需要认识三类突出的不健康民生心态:

一是浮躁的心态。民生是民众的生存、生活状况,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无休止的宏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广大民众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利益,用可持续的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谋划和实施各项民生项目,真正将民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急功近利,扎实地解决或推进各项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二十字目标,只是现阶段的一个初级目标,实现后必然还要有更进一步的目标,任何浮躁、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都是有害的。

二是盲目攀比的心态。民生工程是名副其实的“烧钱”事业,必须依靠经济做后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各地区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取得的成效都会不同,不可能做到“齐步走”。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很多人动不动就以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社会保障和民生发展水平来和中国类比,抱怨中国的民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显然是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忘记了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背景。如果盲目攀比的心态在全社会弥漫,就有可能将中国的民生改善和发展带进“高福利陷阱”,减弱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降低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各地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统筹兼顾群众需求和可持续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能“添砖”的“添砖”,能“加瓦”的“加瓦”,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三是“重大轻小”和“拈轻怕重”的心态。民生是个大概念,纵向上涵盖了人的生老病死所有阶段,横向上包含了人的衣食住行所有内容,但无论是像住房、养老、教育这样的人生大事,还是如就医、出行这样的身边琐事,只要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就都是大事,应一样的重视。在解决民生问题时亦是如此,既不能重政绩而轻“小”事,也不能畏困难而避“重”任。

2.建设自上而下的沟通渠道,掌握社会民生心态变化

一是应当逐步建设监测关于民生心理需求的社会化指标体系和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研究结论,心态可以预测行为,而且心态的测量与实际行为的时间间隔越短,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9]具体路径是制定出较为完善而准确的测量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以便及时监测社会心态的变动状况,科学地预测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势。亦即建立一套关于民生心理需求的社会化指标体系,进而参照各指标对社会个体的需求,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情民意和舆论调查等各种方法进行监测、跟踪,通过对个体的心态衡量和预测,及时掌握社会的民生心态走向和心理需求。

二是根据社会民生需求和心态监测的结果,探究各种民生心态的现实根源。通过分析这些根源,对不合理状况进行及时疏导、处理,真正把握、优化和调节社会民生心态。其中,关键步骤之一是要重视引起较多、较强烈民生心态变化的个别极端事例和现象。当前,社会神经对民生问题越来越敏感,如关于教育公平、收入分配和通货膨胀等民生问题就很容易引起较多公众视线,有时一些普通事件也有可能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心态波动,如若公共管理者处理不妥,就有可能影响民生心态的健康发展。

3.畅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优化心理需求表达机制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社会管理体制中,需求表达权利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需求。如若公众的正当需求表达渠道不通畅,容易致使社会个体心态失衡,长期性心态失衡则会酝酿为病态心理,表现在个体就会采取非常规的、极端的甚至采取报复性犯罪等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其心理需求,表现在社会层面则会造成社会发展方向偏差。所以,畅通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民生心理需求表达渠道,才能引导社会情绪和需求通过理性合理的方式得到宣泄,有利于保障积极、乐观的社会民生心理状态。

一是允许和保障社会个体心理需求的表达权利。允许冲突表达的社会是更具有弹性的,因而更加稳定,不会因积累、压制而酿成毁灭性冲突。[10]二是个体进行需求表达、思想交流的机制应当是平面化、多样化的,要拓宽民生心理需求的表达渠道。公共管理者应当提供多元的表达机制,使得社会个体能够在不同时间、地点、平台合理完成诉求。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主动鼓励、引导、规范和包容社会个体进行需求表达,形成一种情绪释放机制,使得社会民生心态回复理性平和。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沈骥如.负责任大国的公民心态[J].瞭望,2003(2).

[2]饶会林.关于城市现代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J].市场参考,2003(2).

[3]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3).

[4]王金玲,解力平,高雪玉,徐银泓.碎片化的存在——当代浙江社会阶层心态特征分析[J].浙江学刊,2008(1).

[5][6]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7]Stansilaw Ossowski.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London:Routledge,2007.pp6-7.

[8]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72.

[9]屠文淑.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60,61.

[10]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2.

The Study on the Mentality of People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Model

Tang Renwu Liu Lixiao

[Abstract]The new urbanization model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th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economic growth point both at current and in future . Contemporarily, the development of Minsheng is and will be promo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entality of people or even the whole society has some prominent features,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Minsheng. These effects can be: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Minsheng development on government-leading model due to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d by slavish psychology; and semi-urbanization caused by people’s fear of difficulties. The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ve different causes, are all produced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have strongly psychological and practical influence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nsheng. Therefore, on the fundament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tinu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it’s necessary to take initiative efforts to meet the public's prominent needs and to open top-dow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the next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we need to perfect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people's needs and interests and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positive, healthy, optimistic mentality a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Minsheng.

[Key words]social mentality on public livelihood,new urbanization,social equity

[Authors]Tang Renwu is Professor and Dean at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u Lixiao is PhD Candidate at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