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世界自然遗产——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位于斯洛伐克南部和匈牙利北部交界处,横跨喀尔巴阡山脉南部的丘陵地带。因其描绘出一幅温带喀斯特的神奇景观,1995年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该遗产范围又进行了增扩。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变化多端的岩层结构以及顺序排列在有限空间内的712个洞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带喀斯特的神奇景观。作为热带与冰河气候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极其奇特的组合,该地貌使人们研究几千万年以来的地貌历史成为可能。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是欧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大地区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是欧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大地区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思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保护区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

许多形成于高地边缘的较为年轻的洞穴中都有滤石作为天然装饰

许多形成于高地边缘的较为年轻的洞穴中都有滤石作为天然装饰

保护区概况

阿格泰列克洞穴于1978年被匈牙利环境与自然保护部门首次列为风景保护区,后于1985年以立法形式被重新确定为国家公园;斯洛伐克喀斯特则是在1973年被斯洛伐克文化部列为风景保护区。二者先后于1977年和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

阿格泰列克国家公园占地面积为19708公顷,斯洛伐克喀斯特风景保护区占地面积为36165公顷,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部分仅包括洞穴本身。

责任编辑:宋丽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