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经典智慧古为今用 文化力量民族共享 (2)

核心价值观:经典智慧古为今用 文化力量民族共享 (2)

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

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每当社会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国学一定会回来,这一现象几经反复,已经固化为规律。

儒家文化在先秦时期不过是诸子之一,孔孟终其一生,栖栖遑遑,理想也没有得到实现。一直到了汉代,董仲舒借助汉初叔孙通提出的“夫儒者,乃守成之学”,向汉武大帝谏言儒家应该“度越诸子,定于一尊”的建议,得到汉武大帝认同,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统治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的主流文化。

在历史上,用儒家思想治国,就长治久安,不用儒家就“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与汉比较,秦用法家,统治不过几十年;汉用儒家,统治将近四百年。元和清比较,都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朝的马队横扫欧亚大陆,对儒家起初并不认同,虽然后来认识到重要性,但为时已晚,元代统治维持不到百年。满清入关就汲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虽然军事上也很强盛,但是文化上主动采用了儒家思想,统治维持了268年。

诸子思想蕴含永恒主题

中国丰富的学术遗产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在专业层面,只有儒家文化才有资格成为“经”。儒家文献一旦成为经典,中国文化中的其他几个部分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儒家文化次第展开。

史学是用儒家的观点写历史、评价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大史学家包括左丘明、司马迁、司马光等等,都是大儒。儒家是用道理说话,而史学则是用事实证明——就像写一篇议论文,一个是论点,一个是论据;一个是以理言之,一个是以事实言之,文史、经史之间相互补充、印证。

诸子是对儒家文化的补充平衡。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就强调清静无为,以出世的张力消解入世的纠结,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儒家强调礼治,法家侧重法治。礼与法都节制人的行为,只是礼偏重的是“诚于中、形于外”,法强调制度,是对行为的约束。此外,礼侧重于自律,法侧重于他律——儒、法实质上是对人的行为靠文明自觉与靠制度约束的相互补充。再看儒家和墨家的关系,儒家强调“仁爱”,墨家强调“兼爱”。但是还原到真实世界中,爱能没有等级之分吗?儒家强调“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其中“杀”,就是降等,即针对不同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礼。

诸子的思想各有所长,相互补充,所以形成百家争鸣、文化多元的态势。儒家和而不同、不流,相互共存、尊重,因而在中华文化中能够一枝独秀。儒家强调的忠恕、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思想,不仅适用于传统社会,对于我们今天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仍然可以起到补救作用。更何况,学习、诚信、孝悌、知行这些理念,是超越某种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和历史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负阴抱阳一点红

——小议中华文化的形象特征

国学,从强调本土的儒道两家,到东汉时期佛家的介入,形成儒道释三家并存的文化态势。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两家代表着中华文化中阴阳平衡的主流。不论儒家的入世,还是道家的出世,说的都是今生今世之事,对人生彼岸的问题没有做更多思考。

不说生死问题,人的困惑还在:人死之后到底有没有知?这是个极端的人生经历,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正因为死后世界的不可印证,宗教就有了存在的可能。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国后,不管教义有多么精微、深奥,在百姓心目中主要讲的就是三世因果,把前生后世的事都说了,对我们的本土文化在思想领域里做了很好的补充。因此,我们在顺境的时候有儒家,积极有为;逆境的时候有道家,顺其自然;遇到生死问题的时候有佛教,此生不堪,还可以修来世。以上特点,使得中华文化被形象地称为“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只历史文化是三者并存,世界文明的发展形态大体也分为三种:一是借助战争或者先进技术对外侵略扩张,历史上的一些大帝国莫不如此,我们称之为“海盗式文明”;二是被“海盗式文明”殖民化的文明,本土文明程度不够,靠侵略者提携甚至拔苗助长发展起来的文明,我们称之为“奴役式文明”;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独特发展方式,尽管在历史上几次受到外族入侵,但并没有被异化,反而把侵略者同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具有强大包容性、共生性的文明,我们称之为“中和式文明”。

“和而不同”的中和式文明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特征最好的表述,从尧舜禹历代相传的政治心法“允执厥中”,到《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乃至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调和期望的都是中和,即中正平和、公允文明。

李学勤曾在一次讲座时援引台湾已故学者张光直关于文明起源的观点:“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独立存在,绵延未断,历久弥新,中和式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梦的文明特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在野蛮和屈辱之外,还有一种值得骄傲和自我证明的发展方式,那是理性激情不断唤醒良知与自信的一种文明。

中华大地有三道万里长城:一道是有形的万里长城,它证明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强盛;一道是历代志士和革命者用血肉之躯铸造起的万里长城,它保护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还有一道万里长城则是以中国汉字作为青砖基石修筑起的文化万里长城,它使中华文明得以记录传承,绵延不绝。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红色革命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不能忽视这一段光辉历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用一个形象来描述、表达中华文化的特征,那就是一只振翅欲飞的丹顶鹤,可谓“唯有丹鹤真国色,负阴抱阳一点红”。

(金海峰、曹雅欣、章丽鋆/文 张璋、李文峰、杜丹/图)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