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如果对财富和贫困没有更深刻的认识,不知道什么是真富裕,什么是真贫穷,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很难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物欲的更猛烈追逐,是单向的“人人为我”,而非“我为人人”。
此话非危言耸听,中国过去的扶贫实践并非只有成绩。一些官员以扶贫来塑造政绩,对扶贫中的跑冒滴漏视而不见;一些贫困地区把“贫困帽”当作殊荣,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企业借扶贫敛财,不惜伤害大众对慈善事业的信心;一些人偶尔做点善事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甚至患上了“扶贫疲劳症”;一些受助者则自觉理所当然,毫无进取之心。如果扶贫由此变成了又一个助涨贪婪的竞技场,这不是很令人痛心的局面吗?
借由首个国家扶贫日,中国人应该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财富观?什么是扶贫的精神?什么是扶贫的智慧?
除了物质的富足,善良、奉献、健康、宽容、平安、幸福其实都是财富,而倘若人心不善,自私自利,扶贫事业就丧失了心灵的动力,难以为继。
至于扶贫的精神,归根结底就是长养内心的一份善念,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知足、懂得分享、懂得担当。
可以确定地说,如果没有心灵财富的支撑,无论银行存款多么多,一个人还是会成为贪婪的奴隶,悭吝和刻薄。幸运的是,无论一个人多么自私,从开始分享和主动利于他人的那一刻开始,这个人就开始从物质的付出中收获心灵的富足。
至于扶贫的智慧,人们必须要把对贫困的考量从物质拓展到心灵。只有这样,扶贫的事业才能插上智慧的翅膀。
这是因为扶贫并非局限于狭隘的慈善事业,也绝非有钱人的专利。任何一个内心富足、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2013年,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的获得者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改变传统捐赠方式、搭建人人可参与的创新型公益平台的阿里巴巴集团。
这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奖项。扶贫的核心就是放下不需要的欲望,省下精力和物力去帮助和关怀他人。最基本的就是拿出进取心和责任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更多投入,更具创造力,拿出更多的宽容和耐心,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要启动个人的扶贫事业,真的并不难。只要在内心中发问:我是一个富足的人吗?我有哪些财富可以分享?
每个人都可以借由评估自己的心灵和物质资产,开启一个更广大的投资事业。它的回报将是一个更美好的中国,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
如果不小心发现自己很贫穷,那也不用惊慌,收获富足的诀窍就是付出和播种,不论物质,还是心灵!立刻行动起来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