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城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只有主动改革和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建立服务型政府,才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政府治理的理论依据
按照推动方式的不同,学术界把城镇化进程概括为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按照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战略规划,运用计划的手段推动城镇投资和建设的一种“包办型”制度变迁模式;“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则是由农村、社区、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等民间力量推动的城镇化,是一种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自发推动的变迁模式。我国国情决定了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在逐渐凸显。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政府改革,逐步过渡到政府治理上来,就是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
“创新”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科技创新会带来价值之外,通过政府治理创新改善生产关系,同样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在公共管理领域,经济理性和新制度经济学给政府治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成为现代国家治理最受追捧的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理念进入我国主流社会,经济理性逐步取代传统的计划式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治理越来越受到关注,逐步成为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典范。新公共管理摒弃了传统的官僚垄断管理模式,逐步引入私营部门依照市场方式进行管理,在公众服务中强调用户导向,服务为本,注重效率,激励相容。拉森(Ranson)和斯图亚特(Stewart)认为,现代政府应该视人民为用户,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治理私营部门的经济活动,尊重契约精神。这也是我国当下进行政府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地。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全国上下各个群体的力量,仅依靠传统的计划经济“全能政府”的模式,很难调动各阶层的力量。所以,也有学者建议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需要释放新型城镇化改革的红利,挖掘“人才红利”,才能创造下一个高增长的十年。依托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释放的重大红利,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是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