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莫让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费去向成谜(4)

【案例】莫让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费去向成谜(4)

被审计署点名后,“已经整改”或者“正在整改”的回复很常见。中华医学会大概也没想到,3个月后还会被新华社点名拎出来质疑整改情况。其实,何止中华医学会3个月没有整改信息值得质疑,所有那些“已经整改”、“正在整改”的笼统信息,都值得推敲——那些“年年审年年犯”的“保留节目”,皆是此类整改的“成果”。所以,中华医学会3个多月没有整改信息,不是个别现象。

既然审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没有不“深挖”的理由。中华医学会的赞助费去向,本就不该成谜。审计部门将中华医学会接受企业赞助的数据公之于众之外,更该告诉公众赞助费是否合理运用到公益事业之中。除了审计部门有义务“帮助”中华医学会说清赞助费的去向之外,中华医学会的相关主管单位和管理部门,同样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所谓自行整改,本就公信力不足。比起中华医学会的自行整改和主动公开,公众更希望看到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和公开信息。中华医学会的赞助费被舆论称为“灰色生意经”,这个“灰色”地带本不该存在。一方面,作为公益性行业组织,应该具有公开信息规避猜忌与杜绝腐败的自觉意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更应注重对行业组织信息公开的制度约束,切实承担监管职责。

【启示与思考】

资料显示,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即将成为“百年老号”。这种“老资格”以及宣称拥有50万会员,无疑是其最大的无形与有形资本。这样的资本如果真的倾注于学术与公益,于医学科研和公众康健无疑是有裨益的。但若将这种资本用于变相牟利,为医药利益集团赤裸代言,沦为帮医药商人进行权力公关的掮客,“变性”必当高度警惕。

客观而言,此类学会本身没有“造血”能力,运转又需要相关开销,接受社会资助不可避免。问题是,接受赞助与营利的边界十分模糊,一些学会与协会又很愿意找“能人”负责“搞经营”,进而导致不该做的事做了,不该拿的钱拿了,该有的节操没有了,不该有的圈子交易与利益勾结却心照不宣……

在某种程度上,中华医学会不公开巨额赞助费的去向,恐怕已说明这笔帐没法见光。中华医学会不吭声,更显露出“鸵鸟心态”——将头埋进土里,听凭外界“打屁股”,试图靠时间流逝,“躲过”这场风暴。可有些人忘记了,时间只会使臭的东西发酵得更臭,机制性的病灶不得以治疗不可能自愈。如果旧的问题不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说不准哪天旧账新账一起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必须承认,政府机构的管理不应是无边界的,但社会组织的自治也不能肆意胡来。社会机构自治需要顶层设计与放权、法律约束与保障、社会监督与考核。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一条明确,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中华医学会8.2亿元赞助费的去向,媒体有权质疑,网友有权质疑,主管部门更有责质疑。中华医学会如果确实坦坦荡荡、问心无愧,最有力的回击就是公开晾晒160个学术会议的经费收支明细。只有当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对学会、协会运营情况和财务支出进行查询时,公众对学会协会赞助费的质疑之声才会自动消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