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混合所有制要有“负面清单” (3)

发展混合所有制要有“负面清单” (3)

防止民营经济失去活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双方的积极性,使双方有混合的意愿和动力。对发展混合所有制,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不愿别人分一怀羹;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热情非常高,但是疑虑重重,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存有不让控股就不愿混合的思想,还有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担心混合后没有话语权,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在目前已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普遍存在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完善到位的问题,企业发展理念、管理、价格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民营企业虽然加入了董事会,且有一定的投票权,但国有一股独大的现象并不鲜见,最后决策往往还要听命于国企上级,难以发挥民营企业反应快、决策灵活等优势。

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要进行理念变革,更要为消除这些思想障碍创造条件。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同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赋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权利,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必须着眼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关键是要让民营企业拥有对产权的最终处置权,为保证这一目标实现,必须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让民营企业在董事会里拥有真正的决策权,达到利益共享、民主决策的混合所有制。其次,要允许民营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相对或绝对控股。尽管当前民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如规模普遍偏小,在市场准入、资金等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等。为此,必须加快推动垄断领域改革,破除各种隐性障碍,制定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国有经济,避免不加选择地进入产能过剩行业,造成社会财富浪费。最后,在外部环境上,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独立司法体系,保证出资人作为股东所拥有的一切合法权益。各地国资部门要由管企业变为管资本,让不同资本通过市场自由流通。

防止忽视文化融合

企业只要存在,文化管理就不容忽视。在发展混合所有制过程中,不仅有资本的融合,还体现为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途径依赖性和历史积累性,民营企业文化发展一般是由其企业家群体来形成,国有企业文化则由行业主管机构加上企业家群体来主导。双方的企业文化是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由不同的人缔造的,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企业重组后,会存在两种核心价值观并存的短期状态,不同文化的成员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纵观历史上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究其原因,双方企业文化能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人员、技术、信息、组织、管理等的融合相比,企业文化融合难度更大,过程更长。

可见,要使企业战略执行持续有效,就要有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更是如此,其文化建设必须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首先,企业领导要把文化的有效融合放到一个突出位置,既要注意推进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更要注意推进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其次,要尊重历史与现实,取长补短,扬优避劣,将重组前不同的优秀文化共性特征继承发扬光大。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要加强文化创新,通过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带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