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构筑国家治理现代化基石
由上可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重点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动国家治理主体要素的功能得以充分发展与发挥,二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有机化。不论是从政治发展一般原理来分析,还是从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制生成路径来看,要实现上述两方面任务,都需要政党与国家要素的推动以及自身发展。不过,政党与国家要素的作用与创新内容存在差异性。对于国家来说,强调的是依法治国;对于政党来说,强调的是领导和执政方式创新。
自国家诞生以来,政治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因此,国家要素在国家治理中总是处于根本地位。在现代政治条件下,国家行为是受宪法与法律规范的,法治化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由政府培育的,调整这一关系重点在于推动政府改革,而市场经济内在要求法治化。同时,从人类现代政治文明史来看,法治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论是推动国家要素现代化,还是推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将推动依法治国作为重点而展开。这就意味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将起到为现代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构筑基石的作用。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是强化宪法权威,以增强现代国家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二是强调法治在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以推动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在改革中体现。三是强化法治对政府的规范,使国家要素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实现自我调整。四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转化并上升为法治建设内容,以推动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创新
作为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两种主要功能:一是领导功能,二是执政功能。领导功能是指党在政治结构空间内作用而言,执政功能是指党在国家结构空间内作用而言。然而,不论是在哪个结构空间内,随着依法治国的强化而导致国家要素的变化,都要求政党在与其互动的具体实现方式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针对改革开放之前的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现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动以党政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经过多轮的改革,不论是在机构上,还是在职能上,都基本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从而标志着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已逐渐适应新的国家治理要求。
不过也应看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在强化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任务,也就由之前推动党政分开向规范党政关系转变。这就意味着,在强化依法治国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构建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由此也意味着党的领导与执政方式创新进入了一个如何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阶段。
具体来说,应从创新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两方面展开。党的领导方式创新目的有二:一是能够更好地领导社会以服务党的有效执政,二是推动现代国家有效发展。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目的在于,能够遵循法治原则,规范党与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有效将党和人民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化与法治化,才能使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
(作者系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