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国考“冷热不均”现象带来的思考(2)

【案例】国考“冷热不均”现象带来的思考(2)

国考热貌似“降温”的背后

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今年似乎有所“降温”。据网络统计,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与同期相比,无论从报名数量还是平均竞争比例,都是近年来较低的。此前,各地方公务员考试报名,也出现了报考人数与录用名额之比“双降”的现象。国考热是不是真的降温了?公务员是不是真的“不吃香”了?仍然需要作一番冷思考。

近几年,公务员职业受到社会追捧,被视为压力小、待遇好、旱涝保收的“金饭碗”。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活动以来,围绕着公务员职业“性价比”的讨论甚嚣尘上。经过舆论奋力挖掘,使得这一职业过去比较模糊的福利待遇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不少公务员通过“晒工资单”乃至辞职等方式,为自己的职业去魅,这在客观上“劝退”了一些冲着隐形福利来的报考者。或许,这就是国考热貌似“降温”的一个原因。不过,公务员考试招录一直存在的两个问题,并没有在这次“降温”中受到影响。

最突出的是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岗位继续遇冷。在“2015国考”整体报考比例已经超过14:1的情况下,截至20日下午,仍有700多个岗位无人报考,其中除了部分专业门槛有特殊或较高要求的,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青海、新疆、四川、贵州等西部边远地区。长期以来,这些条件艰苦地方的基层部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就在这次“国考”前,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的门槛。然而,目前看来,“畏难怕苦”心理还未根本改善。

与此相对应的是,考生不仅喜欢扎堆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所青睐的岗位也没有太大变化。截至20日,最热职位的竞争比已达到1302:1。诸如工商局、海关、储备物资管理中心等,都是热门中的热门。“人往高处走”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同为基层岗位,考生们眼睛盯着“采购”、“物资”、“工商”、“海关”等关键词,其心态值得关注。恐怕,“清水衙门”和“油水足”等观念,还在支配一些报考者对志愿的填写。

但是,在以“风清气正”为诉求的政治新常态下,那些“怕吃苦”和想要“捞油水”的人,即使考上了公务员,也注定免不了失望的结局。公务员是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职业追求。如果抱着享受福利待遇甚至搞权力寻租的目的而来,那么纷纷落马的“老虎”、“苍蝇”就是前车之鉴。

对于有志于公务员职业的青年人来说,也需要转变个人发展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这些都应该成为年轻人择业的思想指引。艰苦地区和基层工作经验,是青年了解国情、接上地气的最佳起点,也是实现个人抱负、融入时代潮流的必要路径。如果没有一点坐穿冷板凳、跑成泥腿子的心理准备,还是趁早放弃报考公务员吧。因为,这不是你的菜。

边远地区“零报考”岗何不“就地取材”?

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这个岗位的门槛已经开始放宽,国家已经出台规定,符合标准的农民、工人也可以报考公务员的一些岗位,这实际上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为人才的选拔打破了条条框框,另一方面给了每一个人出彩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你有没有学历,只要有本事就行。当然,这还只是试点和摸索阶段。

对于这些边远地区的“零报考”岗位,不妨让其成为这项试点的开始,来一次“就地取材”。这些岗位就在基层,何不在这些地方打破公务员报考的条件限制,鼓励当地的农民、工人、生意人报考呢?农民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兴许就会因为农民本色能分管好农业;工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实战经验分管好工业;生意人虽然没有学历,兴许也能因为摸爬滚打的经历分管好经济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人就在当地,熟悉当地的情况,适应当地的生活,知道当地群众所盼,还有能吃苦的精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