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轮子”推动经济增长
本次APEC会议首次提出促进经济的创新、改革和增长,这也适应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各国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
证券时报记者:经济的创新、改革与增长三者是何种关系?亚太经合组织的各国家应如何共同推动创新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此之中需做哪些创新与改革?
李向阳:APEC成员方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就是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增速放缓,其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中低速阶段,而新兴经济体则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终结的局面,因此,各国都需要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这种动力来自于“两个轮子”,一个是创新,另一个就是改革。对于改革而言,不论是印度新一届政府、中国政府、还有刚刚完成大选的印尼新政府等等,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改革。虽然改革的重点在各个国家都不一样,但改革是各个国家共同的出路,没有改革,各个国家想摆脱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长期性矛盾是很困难的。
第二个轮子是创新,因为要想进入到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没有创新是做不到的。而创新与合作之间也有内在关系,即如果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便利,这其中就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流动,将有助于促进创新的进程。
冯维江:改革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实现增长的源泉,增长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改革的合法性。APEC成员可以通过APEC的机制,制度化地通报本国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一方面可以分享改革创新实现增长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种“同侪压力”来克服国内利益集团的阻挠,推动各自的国内改革与创新。
中国的改革与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与技术、经济结构升级等有关的创新,包括引进或自主研发新技术,把原来沉积在高能耗、高排放等落后或过剩产业中的生产要素,转变为新兴、战略性行业中的生产要素等等。
二是经济或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创新。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总量调节,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缺乏精细化的引导。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以及微刺激、滴灌、盘活存量、区间管理等创新性的政策方式,这种方向应该坚持。
三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体制可以理解为出台政策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与规则的总和。政策或易于调整,体制则难于变迁。中国建设上海自贸区,摒弃了以往制造政策洼地的做法,而是积极探索如何建设改革高地,就是想主动开展压力测试,看看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竞争中立”等何种强度的体制性冲击之下,中国经济能够蝶变高飞而非一蹶不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