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哑巴亏”到“按法律程序办”(2)

从“吃哑巴亏”到“按法律程序办”(2)

摘要:近年来,西藏司法系统深入开展集中清理涉诉积案专项活动,及时解决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定时间、定人员、定领导、定责任、包处理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实行24小时值班接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诉信访案件抓住不放、追着督查、限时回复,从源头提高办案质量。此外,司法部门还对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实行立案、审理、执行三优先,在最短的时间里处理老百姓最关心的案件。

村民公约成为准则

2006年,随着拉萨市“东延西扩,跨河发展”战略的实施,位于拉萨城郊的纳金乡7000多亩地被征收、储备。多年过去了,纳金乡没有出现过一起群众性上访、缠访和闹事事件。

这一切,都归功于法治。失地不久,新建的纳金大桥为纳金乡群众架起了致富的桥梁。但因为运输,也与桥那一头的蔡公堂乡村民起了摩擦。

“孩子受了委屈会找父母哭诉,如果父母不管那该怎么办?”当时的乡长索朗多吉听出来了,老百姓是怪自己这个“父母官”不能为他们做主,不能替他们撑腰。

“你们的诉求合理、合法,本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但如果处理的方法不得当,最后法律不仅不会保护你们的合法权益,你们还会为此付出代价。”索朗多吉一席话后来一直被纳金乡老百姓谨记。

从那以后,纳金乡的老百姓要反映问题,就会主动推荐代表去村委会反映。对于村民们的诉求,村委会能解决的第一时间合理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形成文件送到乡里、城关区、拉萨市,一级一级往上报。

现在在纳金乡每个村每个组都有个18条的“村民公约”,成了每个村民的行为准则,成了他们处事、遇事时的“法宝”。

打造公平正义环境

要实现法治,还得紧紧抓住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个重点,完善执法体制,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经济社会秩序。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拉萨市大昭寺便民警务站站长巴桑说。

从2011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先后在全区七地市所在地和所有县城建成了698个便民警务站,每个警务站平均覆盖半径在500米以内,各站点之间联网联勤联动,全天候24小时执勤巡逻。警务站把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3分钟警务圈”,既方便了群众,又织成了一张维护稳定的天罗地网。

近年来,西藏司法系统深入开展集中清理涉诉积案专项活动,及时解决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定时间、定人员、定领导、定责任、包处理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实行24小时值班接访,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诉信访案件抓住不放、追着督查、限时回复,从源头提高办案质量。此外,司法部门还对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实行立案、审理、执行三优先,在最短的时间里处理老百姓最关心的案件。

(原标题:从“吃哑巴亏”到“按法律程序办”)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