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三个全面”绘就中国路线图(2)

辛鸣:“三个全面”绘就中国路线图(2)

有动力能成事

中国的改革有辉煌的历史,傲人的成就,30余年的高歌猛进、大国崛起让中国的改革前无古人。但是中国的改革必须后有来者,必须前赴后继。如何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再造辉煌,今日中国在改革前必须再加4个字“全面深化”,要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奋斗目标的实现和治国方略的推进。

先看“全面”。今日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已经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温饱。这一任务我们已经完成,而且完成得很漂亮,中国已经摆脱贫困、跨越温饱,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经济小康之后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大进步,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求社会环境更美丽,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现在来看,这一新期待,单靠经济体制继续的单兵突进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中国社会状况与人民群众这一新期待之间的差距,正是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改革不协调所导致的。比如相对滞后的政治体制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政治体制层面上的一些弊端甚至扭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消解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绩效,以至于造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化;又比如,社会生态领域体制改革的相对空白不仅消解了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奇迹,通过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至开始对我们报复。近些年来中国各大城市雾霾天气挥之不去就是最直接的例证。

固然改革不是也不可能齐步走,有先有后轻重缓急理所当然。但是相互之间不能差距太大,太大了会闪了腰、崴了脚。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方面全面开启改革的大幕,是全面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再说“深化”。所谓深化就是改革不能再遇到难题绕着走,发现雷区停下来;不能只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环节上大动干戈,在重大问题上视而不见。而要通过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面小康扫清障碍,通过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动力。

比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再仅仅停留于一些微观环节的制度设计,而会把重点放在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比如培育平等的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政策不再仅仅盯在保增长上,还要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转变方式上下功夫;经济发展也不再只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以人为本,为人民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实际。

又比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不再是“经济建设”型的政府,再不需要也不鼓励甚至都不允许政府自己赤膊上阵搞经济,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微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就让市场主体去做吧。政府在适当调节和必要监管之外,把更多精力放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方面。比如,改革就业体制,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改革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收入占收入分配的比重;改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改革自身建设,增强行政执行力与行政效率等等。

当我们讲这些内容的时候,一些善于思考的读者可能会发问,你这是讲三中全会还是讲四中全会?怎么既像三中全会又像四中全会?应该说这问题提得是很有水平的。确实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中国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早就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协同作战、一体推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第八、九、十这3部分所讨论的内容与四中全会的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第九部分的题目就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因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需要的制度体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形成、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两个《决定》称之为“姊妹篇”绝非随口之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