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莫让农村聚餐报备沦为“以罚代法”(3)

【案例】莫让农村聚餐报备沦为“以罚代法”(3)

加强农村聚餐安全管理不妨换一种形式

周口的这一“规定”甫经发布,瞬时在网上激起千层浪,有人叫好,但更多的人是质疑甚至批评。在此,我们姑且先不论此举是好是坏,只想问一声:这个规定有多大的可操作性,能够被切实地执行吗?

村镇县的那些安全信息员、监督员真的就比大厨们更专业,比做东者更上心吗?经他们“现场指导”的聚餐就一定更安全吗?万一遇上“黄道吉日”,摆酒席的人家特别多,政府人手不够用那又该怎么办?

“食品安全大于天”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且如果不是意气用事,也应该承认,相比城市里,农村家庭集体聚餐的确是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一个场域。随便检索一下网络,类似的案例可谓俯拾皆是。这种情况下,政府制定办法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应该说出发点是善意的。事实上,类似针对农村聚餐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许多地方都曾经发布过,之所以偏偏这一次周口的《通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主要源自其中关于人数报备和现场指导的规定,因为这破坏了聚餐的私密性,给人以一种政府干涉私人自由的不适感。

难怪许多人吐槽:“现在政府的手真长!几千年来,农村办酒请客从来都是自由的,现在竟然要向政府备案!凭什么?”这种吐槽,与其说是指向食品安全管理本身的,毋宁说体现了民众对于政府“父爱”泛滥的厌恶。

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安全、财富开玩笑。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却总是对民众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恨不得把所有事情都管起来,以至于不时出台个“村民只能抽2元/盒香烟”、“40人以上流水席需报备”等荒唐的规定。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这种过度干预民众自由的做法注定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其结果只能是好心办坏事,政府觉得委屈,村民却气愤不已。

其实,加强对于农村聚餐的安全管理完全可以换一种形式,即从外围切入、源头抓起,比如对乡村厨师进行卫生法律、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体检,建立电子档案;同时,加大对于农村周边集市和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变被动接受报备为主动出击管理,变有形干预为无形保护。这样,既体现了政府对于群众健康安全的关心,也可以减少对百姓聚餐的干扰,可谓一举两得。

农村聚餐报备,谨防好心办坏事

按照官方的说法,出台这个《通知》主要是解决农村聚餐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确有一定道理。农户人家红白喜事,都要摆桌待客,少则十桌八桌,多则五六十桌。人数如此多,下馆子肯定成本高。基于节俭办事的考虑,很多人家找个乡村厨师,加上家族女眷的帮忙,就开始大办酒席。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问题的确存在。食材来源不一定安全可靠,做饭菜的人没有健康证,饭菜卫生也难保证。

这不是周口市一个地方农村的情况,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有这种情况,甚至位于城市中的城中村也有这种情况。由于办酒席户数多,涉及的人员广,并且比较分散,监管的确困难。此外,这样的酒席都是在特定的氛围下进行的,监管破坏了氛围,会激起村民的情绪,监管机构监管时会面临比较大的阻力,甚或引发冲突。周口市敢第一个针对农村聚餐出台监管通知,确实很有勇气。

从《通知》内容看,对就餐场地、厨师健康状况、食材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管,也是出于保护村民健康的一片好心。任何监管都需要监管人员去落实,如果监管人员的监管权力没有很好的约束,监管目的未必达到,好心也可能办成坏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