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计划”主要从两方面推进,一是使中亚、南亚的交通、通讯、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并与东亚、中东和欧洲连接;二是使贸易、交通和通讯领域的规则、法律、协议等相互衔接统一,以便货物和服务能够有效流通,使中亚丰富的油气和水电资源帮助满足南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为此,美国首先对阿富汗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直接投资,为能源输送管线、电厂等投入了20亿美元,修建和改建了3000多公里公路,帮助阿富汗建立国家铁路局并制定了国家铁路修建计划,为阿富汗修建4000公里光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美国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和私营公司建设联接中亚和南亚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支持世界银行和伊斯兰发展银行为“中亚南亚-1000”(CASA-1000)输变电工程建设投资,该工程预计于2014年开工,旨在将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夏天剩余的水力发电资源输送到巴基斯坦;推动建设连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电线线路(TUTAP)工程,以及连接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的天然气管线(TAPI)工程,等等。[6] 随着美国加快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奥巴马政府将继续把丝绸之路计划与撤军安排、南亚与中亚作为整体加以整合。
第五,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促进独联体内部合作。根据普京的构想,欧亚经济联盟由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是一个类似欧盟、有效连接欧亚太平洋地区的超国家实体,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成员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周边国家也可申请加入。该机制以2012年启动的俄白哈关税同盟为基础,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标准基础上开始一体化新阶段,争取在2015年1月1日前正式创建统一经济空间。空间将对其他国家开放,最终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海关和人文空间的欧亚经济联盟。
为此,俄白哈三国领导人2011年11月签署了《欧亚经济一体化宣言》、《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以及《欧亚经济委员会工作章程》等文件。根据这些文件,自2012年1月1日起,俄哈白三国之间的商品、劳务、资本和劳动力开始实现自由流动;欧亚经济委员会作为超国家常设管理机构正式挂牌办公,主要负责关税同盟以及统一经济空间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2013年11月20日,欧亚经济委员会理事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除俄白哈三国代表以外,会议还邀请了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的代表与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吉尔吉斯斯坦加入关税同盟的“路线图”,决定成立关于亚美尼亚加入关税同盟的工作组,启动亚方“入盟路线图”的编制工作。
按照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构想,其最终目标是超越欧亚经济同盟,打造从葡萄牙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共同经济和人文空间。然而,在乌克兰危机、俄与美欧在中东欧地区战略角力加剧的背景下,这一构想的实施与推进将遭受考验。
上述主要机制从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横跨欧亚等五个方位出发,多从软性的经济层面合作着手,涉及政治、安全等多个方面。各个机制合作联动的领域存在差异,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即高层政治会晤和磋商(如东盟系列峰会、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海合会首脑会议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往来、军事安全合作、人文社会交流,这成为拉紧亚洲内部合作的五大纽带。其中,最能体现也最直观的纽带仍然是内部经济联系。21世纪初以来,区内贸易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超过50%;区内已签署的自贸协定从2002年的70个增加到2013年初的250多个,成为全球自贸区建设最活跃的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入境游客80%以上来自亚洲内部。
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更是日趋紧密,已经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中有一半来自亚洲,对外投资约70%投向亚洲。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亚洲国家开设了66所孔子学院和32所孔子课堂,互派留学生近50万人,同亚洲国家人员往来超过3000万人次,入境中国内地的亚洲国家人员达1500多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57%,外国人入境人数前十位的国家中有7个是亚洲国家。[7]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地区格局牵动力最强,影响也最深远。迄今为止,已有三条横跨欧亚的大铁路和三条油气管线网络。大铁路包括第一欧亚大陆桥,东起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西至荷兰鹿特丹,横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六个国家,全长13000公里;第二欧亚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经新疆进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抵荷兰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第三条是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东起中国重庆,经新疆进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西至比利时安特卫普,全长11381公里。
已经建成的油气管线网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苏联成员国之间的油气管线网络。第二部分是中俄原油管道,西起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东至中国大庆,全长近1000公里,2011年1月开始通油,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合同期限为20年。第三部分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管道,该管道分一期和二期两个工程项目。一期工程为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阿姆河右岸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中部,从奇姆肯特进入哈萨克斯坦南部,从哈过境与中国的霍尔果斯相连。天然气进入中国境内后与西气东输工程二线相接,输往东部沿海地区。2009年12月,一期工程中A线竣工并试运行,开始向中国境内输气。2010年8月23日,一期工程中的B线实现氮气和天然气置换,一期工程正式实现双线运营。[8]二期工程为哈萨克斯坦境内管道,始于哈国西部曼格斯套州的别伊涅乌,在南哈萨克斯坦州的奇姆肯特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全长1475公里,于2013年实现管线通气和压气站投产。
拟建设的跨国基础设施项目还有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设想下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油气管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提议,加快推进建设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和尽早启动建设D线;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议的俄罗斯-朝鲜-韩国甚至延伸到日本的油气管道;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习近平主席2014年2月与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会晤确认进行改扩建的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等等。这些纵横交错的基础设施犹如一条条现实的和潜在的经络,在持续强化着整个地区的联系沟通的同时,不断培育整个地区的共同体意识,增进地区内在联系的紧密程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