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法治中国根基(2)

筑牢法治中国根基(2)

摘要:加强基层和行业法治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社会力量纳入法治轨道。如何使法治畅达“末梢神经”,当前需要加强农村和城市社会等基层以及行业的法治建设,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社会纠纷,依法确定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社区调解的效力,保障各类调解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在法治轨道上、在司法和行政权力外消化解决矛盾纠纷。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权利意识觉醒,但维权理性、规则意识不足;对行政机关的诉求增长,但对公权力的服从、配合与支持淡化;法律和制度相对完善,但法外干扰的因素时有发生;公权力在一些领域退位或归位,但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一些地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形成鼓励违法的恶性机制;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但应对方式简单化、低效化。

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

培育规则意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法治社会实质上就是遵守既定规则的个人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组成的集合。实现人心大治,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让法治信仰内化为信念,让法治理念成为社会成员决策和行动的基本指引。

完善守法用法的社会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水平。建立完善确保各项法律制度运行顺畅的机制,让不守规则的成本远远高于遵守规则的成本,因势利导,矫正社会成员的行动逻辑,影响社会组织的行动决策,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努力将各项社会治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职能。公权力从微观领域退出、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后,亟需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为此,不但要求法律对政府进行控权,也要求加强对社会组织外部行为的规范和内部治理的引导,构筑以他律保证自律的机制,提升其参与社会活动和治理的诚信度、公信力,防止发生社会组织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扭曲市场规则的问题。

加强基层和行业法治建设,将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社会力量纳入法治轨道。如何使法治畅达“末梢神经”,当前需要加强农村和城市社会等基层以及行业的法治建设,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社会纠纷,依法确定行业调解、专业调解、社区调解的效力,保障各类调解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在法治轨道上、在司法和行政权力外消化解决矛盾纠纷。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